面对这种情形,完善文物鉴定体系也是解决中国文物交易问题重要的一环。“连什么是真文物假文物都分不清,怎么保护?”吴树就讲道,有的海关鉴定人员拿赝品当一、二级文物,闹出笑话。没有权威的机构,没有实际鉴定能力,有时一疏忽,真的文物就流失海外。“文物真假都不分,你怎么保护呢?”目前,国家、文博部门急需建立一支具有真才实学,既有研究能力,更具有市场经验,能宏观把握文物政策,对文物进行深度及广度上研究的专家队伍,真正形成一个具有权威性的鉴定机构,这是使文物不再流失的重要前提。 改堵为疏 我国目前的文物政策规定,除文化行政部门单位,即国有博物馆及国营文物商店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文物收购业务”,这条法律规定封死了一切民间文物的流通和交易。然而现状是,古玩城都是这类文物流通的地方。大量传世文物无法在公开的市场上合法流通和进行交易,客观上助长了文物黑市交易和文物走私活动。“不流通,则流失”。彭中天认为,如果没有合法的流通渠道,文物只能流失。 文物市场实际上已经开放多年,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仍旧滞后。根据中国文物市场的实际情况,改堵为疏,正确引导、合理规范,给现在正在流通的文物提供一个合理合法的交易流通平台,使那些“见不得光”的文物浮出水面,这是众多业界专家和古玩经营者的心声。本世纪初,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孙轶青就建议允许民间文物公开交易,开放文物市场。他认为,修改法规,开放市场势在必行,不能因为担心盗墓和现存的问题就否定文物交易,这是因噎废食的做法。古玩市场的问题与目前市场不规范,法规不明确,执行不到位的关系密切,“文物市场问题的实质不是是否开放,而是如何规范”。 藏宝于民 据统计,我国目前从事民间收藏的人数已达7000多万,保守地估计,这些民间藏家的收藏品总量已超过5亿多件,而其中大部分为出土、出水文物。虽然民间收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未能为这些收藏者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保障,私人收藏的文物并未得到合法的拥有权和属有权,持有者并没有持有宝物的安全感。然而,国有博物馆也不具备容纳这些文物的条件,因此,除了完善国家博物馆的管理体制,“藏宝于民”的思路也应当得到鼓励,应配合现行的文物政策配套出台相应的细则,在不伤害民间收藏热情的同时确保文物得到安全保护。 杨实认为,“流落在市场中的文物,绝大部分不够不法分子走私出境的档次,也不够入藏博物馆的标准,对于这样的文物,应该鼓励民间收藏”。“民间收藏是对流散文物行之有效的保护办法和途径”。宋建文也表明,应该给民间博物馆一个宽松的政策。藏宝于民也是保护文物的重要手段,国家应该倡导民间收藏,鼓励文物市场多种渠道发展,“允许多种形式、多种概念的博物馆并存”。 严打盗墓 2011年4月2日,湖南省江永县警方查获盗墓案,其中126座汉代、两晋、唐朝、明朝、清朝等不同朝代的古墓被人盗掘,大量文物被贱卖;2011年6月14日,浙江省奉化市公安局破获了一起盗墓案,8只从盗墓贼手中搜缴的青瓷碗均为南北朝时期文物;2011年1月11日,西安警方抓获7名参与盗掘国家重点文保单位“秦东陵一号大墓”的犯罪嫌疑人,共追缴回被盗国家一级文物和三级文物11件……据公安部统计,2009年12月到2010年6月的半年时间内,公安部共破获各类文物案件541起,追缴各类文物2366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4件。2010年,全国各类文物犯罪案件973起,其中盗窃文物案件387起、盗掘古墓葬案件451起。 文物市场活跃,盗墓活动屡禁不止,呈现专业化、团伙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手段是越来越科技化,设备、装置甚至超过考古队,越来越猖狂。吴树在接受《今日美国》采访时,对方说中国的盗墓大军有10万之众。虽然这个数据未被确认,但也反映了中国盗墓者数量之多。 加大打击盗窃、破坏和走私文物的行为,坚决杜绝非法盗窃、买卖出土文物。保护文物源头,“首先需要公安部门和文管部门看好古墓和山野文物,杜绝走私,严厉打击犯罪分子”。杨实表示,杜绝出土文物买卖,杜绝古玩市场演变为盗墓文物的销赃场所,严惩盗墓行为。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