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中国古代马画中的符号与诉说(4)

时间:2014-01-27 10:04来源:未知 作者:DY
唐玄宗和许多同时代的艺术家都十分喜欢韩干的新画法,但是韩干的画法并没有立刻获得普遍的认同。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在他的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唐玄宗和许多同时代的艺术家都十分喜欢韩干的新画法,但是韩干的画法并没有立刻获得普遍的认同。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在他的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将韩干和他的前辈曹霸比较,其中写道:“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他认为韩干只画了马的肉体却没有画出马的风骨。但是张彦远认为韩干笔下富有“血肉”的马是对玄宗皇帝时期引进品种的现实化描摹。这种引进的马更加强壮健硕,并且经过精心的训练和喂养。这些马并不是用来驰骋疆场的,而是用来当皇帝的御驾。据张彦远的说法,这种马骑起来十分平稳、安全,就好像坐在床上一样。因此,韩干画的马自然体现出一种“肉感”,与曹霸笔下肌肉分明的马匹略有区别。

  宋朝美学以及李公麟之马画

  直至宋朝建国一百年后,韩干的风格依然主导着马画艺术。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的评论证实了这一状况:“近代方古多不及,而过亦有之。若论佛道、人物、士女、牛马,则近不及古。”文中还提及一位名为卑显的画家,称其“工画马,有韩干之风,而笔力劲健”,卑显被列在三位马画家之首。韩干之名广为传颂,尤其是在其马画册页《杂色骏骑录》问世之后。这本画册在郭若虚时代(北宋)仍可以买到。

  然而,宋朝以儒立国的右文政策主导着整个艺术界,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更富于哲思的绘画方法。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人马图》中看到。这画虽然没有落款,但我们可以根据宋徽宗1107年的题跋确认它是由北宋画家郝澄(江苏句容人,字长源)所作。大多数学者(包括罗越和高居翰)正是根据这一题跋而判定《人马图》是北宋的画作。

  这幅画作描绘了一名马倌试图用手里的干草引诱一匹马。这匹马看上去疑心重重、小心翼翼,虽然很渴求食物,但仍摆出一副犹疑的姿态。郝澄是10世纪下半叶小有名气的画家,善画人物与马匹。他常常能够发掘人物的美丑贵贱,所画之物,不仅能做到其形似,而且能得精神气骨之妙。一些宋代画论将郝澄的肖像才华归功于其在相面术和鉴赏力上的造诣,例如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称其“学通相术,精于传写”。郝澄同样将这种才能用于对马的描绘上,他常常把重点放在建立人与马的内在心理联系上,而不是像韩干那样为御马画一幅正统的肖像画。这种微妙的表现手法,尤其体现在描摹马的眼神,刻画出了它既想得到食物,又不想被人擒住的心态。在描绘马夫娴熟的哄骗技艺时,他也是如此经过深思熟虑的。

  虽然郝澄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宋代马画史中树立了一个新的丰碑,但他仍然受唐代传统马画的约束,他的画面结构竟与新疆阿斯塔纳唐墓壁画上一幅马画非常相似。此外,消失的地平线、画面的叙事性及其令人回味的图像也共同为这幅画作盖上了北宋的时代印记。

  大约在12世纪末期,文人画潮流席卷宋朝,邓椿以《画继》一书续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和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二家之著。此书记载了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至南宋年间画家二百十九人。在《画继》中,邓椿按照社会地位将画家归类,把文人(轩冕才贤)直接放在了皇室之后。在文人画家中,苏轼(1035-1101年)、李公麟(1049-1106年)和米芾(1051-1107年)最为作者称道。

  显赫的门第和顺利的仕途为李公麟奠定了成为不朽之匠的基础。据邓椿描述,李公麟的马画成就远在韩干之上。为了证明其观点,邓椿引用了同时代大家苏轼与黄庭坚之言。其中苏轼称赞李公麟:“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这句话源自杜甫对韩干的评价,杜甫曾说韩干画马“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邓椿又引黄庭坚之言:“伯时作马,如孙太古湖滩水石。”因为孙太古与李公麟作画时都笔力俊壮。宋代《宣和画谱》(北宋宣和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著作)中也记载了李公麟的绘画成就,称其“绘事尤绝,为世所宝”、“尤工人物”。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