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过了腊八,大家便开始忙过年了。除了上街购物买东西外,主要做几件事:杀年猪、做豆腐、做年糕、蒸团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寨桥乡下家家都养猪,每家每户都要留一头年猪,过年时再杀。杀猪一般在午后进行,要用一张阔一点的长凳,需三个人把猪揪到长凳上。杀猪时,屠夫两手一把抓住猪的耳朵拎起来,一人左手抓住前腿防止猪蹬腿而摔倒,右手死死抠住猪腰裆,单腿跪在猪的身上,另一人双手紧握猪的两条后腿,还有看热闹的人过来帮忙拉住猪的尾巴。此时的屠夫左手握紧猪的嘴巴,以防猪嚎,指挥帮忙揪猪的说:一、二、三,杀!只见他右手拿尖刀从猪脖子下面一刀捅进去,然后反手一扭转,一股鲜红的血从颈部动脉喷涌而出流到下面的盆子里,猪“呼哧、呼哧”嚎叫着。此时,屠夫牙齿咬着尖刀背,腾出右手,双手紧握猪头旋转扭动几下,猪便咽了气,屠夫才松手。他右手用杀猪尖刀柄在血盒内搅拌几下,放了几勺盐,滴几勺菜油。然后,他们把猪抬到屋里面开始烫毛,不一会工夫,白白胖胖的大年猪就干净了。 经济宽裕的人家,杀年猪后,自己留一半,一半分送给城里的亲朋好友。我们家穷,除用一只后腿做火腿,再留10多斤猪肉腌咸肉,猪头、脚爪、下脚等自吃外,其余都卖了换钱,给我们添衣服、交学费、购置年货。 做豆腐比较费时费劲,要忙两三天,先把豆子拣净,用水浸泡。那时候是小磨,石磨盘不算大,要几个小时才能把豆子磨完的。然后把磨好的豆浆糊倒在吊浆布里,吊起来,倒上水搅拌,过滤后流到下面桶里的就是豆浆。豆浆一煮好,母亲就喊我们喝豆浆,过一会儿,又喊我们吃豆腐脑,所以我们很高兴。后来有了豆腐店,自己也就不做了。豆腐做多了,一下子吃不完,怎么贮存呢?可把豆腐浸在水里,放几勺盐,保存很久都不变质。 蒸年糕、做团子是母亲一人忙碌的,我们插不上手。团子馅心有萝卜丝肉的,有青菜肉的,有糖芝麻的,大蒸笼要蒸一天。母亲说:如果蒸得不好,一年都不顺利。所以,她不允许我们多嘴,蒸好了就喊我们去吃。这就是我儿时的年味。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