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民俗文化 >

常州哭嫁

时间:2017-09-22 10:41来源:未知 作者:陈立仁
老常州和其他地方一样,旧时女儿出嫁盛行“哭嫁”的习俗,这个习俗是女儿上轿前要先哭,以表示不舍父母的心情,俗称“哭出门”、“哭发”、“谢亲”

     老常州和其他地方一样,旧时女儿出嫁盛行“哭嫁”的习俗,这个习俗是女儿上轿前要先哭,以表示不舍父母的心情,俗称“哭出门”、“哭发”、“谢亲”;哭出门是边哭边唱,称“哭嫁歌”,民谚有“哭嫁哭得应天响,娘家婆家财产塔塔涨。”这个习俗的来历有很多说法,有千年历史的常州东门卞庄村上,就流传过一个哭嫁的来历。

     相传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吉日,常州东门菱溪街上钱员外正在为二女儿出嫁忙得不亦乐乎。钱员外家在菱溪是发财人家,二女儿又是掌上明珠,办喜事,自然比一般人家更为排场。单就嫁妆,钱员外就为女儿陪了十八大箱。亲迎前两天,钱员外就请来了戏班子和鼓乐队,在菱溪街上吹吹打打,说说唱唱热闹了一番。女儿上轿前,钱员外一家人连同亲朋好友街坊邻里,齐刷刷围在轿前轿后,说着笑着给女儿送行。钱员外做梦也没有想到,三个月后女儿却哭着披头散发跑了回来。女儿告诉爹爹说,自她进婆家后就被丈夫一家人看不起,骂她是丧门星,说她是被娘家推嫁出来的,亲迎时娘家人又说又笑又唱就是明证,看不到有一点留恋女儿的心思。婆婆还当面骂她在家一定是个不讨人欢喜的东西。

     听了女儿的哭诉,钱员外十分恼火,他怒气冲冲坐上轿,招唤几个身强力壮的家丁随行,要去女婿家讨个说法。行到半路,天暗了下来,钱员外便选了一个村庄住了下来。就在他要上床休息时,忽然听到村里村外一片闹哄哄的声音,接着又传来一阵阵哭诉声。那哭声如同说话,似乎没有悲伤的情绪。钱员外听得真切,其中有一个尖嗓子女人长一声短一声的哭诉很是有板有眼:我的心肝我的儿,你在姆妈身边十八载。你是姆妈的心头肉,姆妈对你百般爱。今天你出嫁远离姆妈,让姆妈多少事情挂心怀。姆妈的话你听好,一要你孝敬公公和婆婆,手脚麻利事事勤快;二要你关照姑娘和叔叔,一家和睦能消灾;三要多做事少说话,关心丈夫多恩爱;受了委屈要忍耐,磨练心情不吃亏。逢年过节常回来,姆妈亲自接你到村外……

     哭声抑扬顿挫,看得人有的在劝说,有的在陪哭。钱员外向店主一打听,才知道这叫哭嫁。店主说他们这里所以嫁女先哭嫁,主要是向男家显示女儿在娘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说明全家实在舍不得让女儿走。这样,女儿嫁后才会被婿家看得起。钱员外低头沉思,她明白了女儿在夫家遭受委屈的缘由了。

     钱员外决定不再前往女婿家,第二天一早就转回到了菱溪。转眼过去了一个月,女婿家托人带来口信说是要接人回家。送走带信人后,钱员外对太太和佣人关照了一番。女婿上门,一进院子他就听到丈母娘清晰的哭声,他呆呆地站在院中,不知是进还是退。钱员外对来接说:“母女连心,本来母亲就不肯让女儿出嫁女儿也不想离家,为了让母女开心,我们才强颜欢笑送女儿上轿……”

     钱员外为女哭嫁的事很快传开了,从此,菱溪街上谁家嫁女,就有哭嫁的程序,渐渐扩展到周边乡镇,成了这里婚嫁的风俗。有的人家不会哭,就特意请来亲朋好友帮着哭陪着哭;一些读书人还专门为婚嫁人家编写哭嫁歌。

     哭嫁习俗除了有来历,还有趣闻,老常州也有好些哭嫁的趣闻。

     嫁时哭,才会不生哑巴。新娘上轿前要哭,俗称“哭嫁”,主哭的是新娘子,陪哭的有母亲、姑嫂、姊妹。哭嫁不仅是表示女儿对娘家的依恋之情,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哭嫁有益于生育。嫁时哭了,生养的孩子就聪明,嫁时不哭,生下的孩子有可能就是哑巴。

     嫁时哭,两家福。出嫁上轿时要哭,哭得越声情并茂,越情真意切,就越能感动人,就会给娘家、婆家两家都带来好运和福气。

     传说在很早以前,采菱港河畔的菱溪东街,住着钱姓和高姓两姓人家,两家都有一个女儿。居住在西街的白姓和郑姓两姓人家,两家各都有一个儿子。于是,钱家和白家,高家和郑家分别给孩子们订了娃娃亲。孩子们长大成人后,他们又择了同一吉日的婚期,备好结婚用品后,同一天办喜事。

    出嫁当天,钱家女儿以为结婚是件欢天喜地的大好事,应该高高兴兴才是,哭哭啼啼不吉利,整个大喜日子,她一直是欢欢喜喜,按习俗,上了花轿,从东街头上轿,远兜远转过了三桥吉祥桥到西街头婆家,她一声也没有哭过。高家女儿,出嫁前三天就开始哭,哭父母的养育之恩、哭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哭与亲人的离别之情、哭媒人的不实之言……内容繁多,丰富多彩。临上轿时,拉住哥嫂的手,哭得惊天动地。一路上也是抽泣不止,直到婆家门前才停止了哭声。

    钱、高两家女儿出嫁时,一个不哭,一个大哭,引起了街坊邻里的议论。民众把会不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有说钱家姑娘没心没肺,不孝顺,不懂得感恩;有的说姑娘的人品差,急于出嫁,不地道。白家听到民众的议论,心里很不痛快。婚后公婆对她事事看不顺眼,日子过得话话说说,最终被丈夫一纸休书,休回了娘家。

    高家女儿会哭嫁,受到了众人的赞扬,大家都赞扬新娘子乖巧,称赞娘家父母教女有方,教出了个贤德的好女子。婆家更是高兴,庆幸郑家娶了个贤惠的好媳妇。高家女在婆家,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事事顺心,娘家、婆家两家都称心如意。家和万事兴,正应了“嫁时哭,两家福”这句俗语。

   传说只是传说,那么,哭嫁习俗究竟始于何时呢?一般认为哭嫁源于抢婚。抢婚也称掠夺婚,它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时期,用战争手段俘获妇女的一种野蛮地强制婚姻形式。可以想象,面对突然而来的劫掠,身为弱者的女子,只能眼泪洗面,这样,“哭”和“嫁”很自然地联系到了一起。久而久之,哭嫁就成了婚嫁中的一种习俗。

    到了封建社会,掠夺婚姻不存在了,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但姑娘出嫁,仍然要哭嫁。除了作为一种习俗,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外,更重要的是还有哭的理由。那时,婚姻取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儿没有自主择偶的权力,“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子对自己的丈夫是好是歹,公婆是善是恶,一无所知。对未来的生活疑虑重重,恐惧和困惑交合在一起,只能以哭诉道出心情;再就是在家生活了十七八年,突然要离开亲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又不能随便回娘家,顿时生出一种生离死别的感觉,想起来就心酸。即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禁不住放声大哭,心有郁结,哭着宣泄一番,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哭嫁习俗到清代末期,常州基本上就不再流行了。原因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婚嫁虽然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女方已经开始重视对男家情况的了解,出嫁的心情就要好多了。这从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妇女的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提高。但作为民俗的传承,加上“嫁时哭,两家福”等等观念的存在,哭嫁在一些地方继续存在着。不过,这种哭嫁与过去的哭嫁有质的变化,纯粹是“求幸福、盼吉祥”的象征意义的哭,是作为一种婚嫁形式的保留和延伸。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