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街长39米,宽3米。这条街并不长,有兄弟俩开的“人寿”“益寿”两爿中药店;还有魏村独此一家的陈腊松糖坊,他是饴糖世家,做的寸金糖、空心糖、芝麻糖比常州芝麻糖、常州大麻糕还香还好吃哩。 再说闸北。闸北街东西向长270米,街道3~5米宽窄不一。东首有一条向北的通道,长48米,直达花园沟头。过去叫水望弄,也就是现在孝都菜市场那里。水望弄是魏村出了名的“野行”经营区。茧行在水望弄西侧,有炆茧门面,有烘茧作坊等。水望弄东侧有一大片空场地,设有大猪行、小猪行,有十余间简易的凉棚遮雨。其余是木行、菜行等。野行都在露天经营。1958年大跃进时期,魏村有民谣:新华(村)的旗子,临江的竹子,江心洲的桃子、叶子(芦叶),滨江的枣子,德胜的梨子,青城的鹅仔,孝都的蚌珠……这些土特产品,每逢农历初一、初七集日,均在这里上市出售。还有农具、家具、家用器皿什么都在这里交易,人头攒动,吆喝声声,热闹非凡。闸北西首雄坐着一座古老的庙宇,供奉着东岳大帝、猛将、地藏、雷祖、城隍、土地诸菩萨。还有高大的戏楼,这些都是闸北街区的特色。 老街从宋、明、清延续到现代,那些建筑基本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沿街民居以上宅下铺、前店后坊的格局呈现,结构以平房和两层小楼为主,具有鲜明的常州老街区的特色。商铺排门店面,多为抬梁硬山式砖木结构,有荷色月梁、莲花托、方砖铺地、青砖黛瓦、鼓形柱础,还有木雕、砖雕和花纹多样的格扇门窗,布局为二至三进,以中轴线贯穿全宅。那一排排老房子,那一扇扇大排门,那一条条石板路,那一块块门枕石至今仍散发着当年的风韵。值得一提的是魏村老街的石板路,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修成的,如今大华理发店山墙上那一块石碑可以见证。修造这条石板街,相当不易。据魏村中街麻糕店老板陈金声的后代说,魏村老街道原是碎砖沙石路,街道崎岖不平,雨天湿鞋沾满泥泞。民国十四年,镇上经营大户相约捐钱修街。大户一次性出钱,服务业、小吃店等小户则以每间门面每天捐一个铜板集聚。麻糕老板陈金声和鱼行老板曹细春两人,自愿出面每日交替收款。功夫不负有心人,热心修街的一帮人尽力协同,一面催款,一面采购花岗岩条石,并精心组织工匠施工,终于在民国十五年修成。解放后在街心地下开埋下水道时,又整修了石板街。几十年过去,石板街有了不少地方破损,且高低不平。如今开发保护老街真是及时雨,老百姓高兴啊!(文\薇安)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