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运河文化集邮研究会成立于2009年,现在共有会员64人,有20岁出头的大学生,也有80几岁的退休老人。几年来,他们一直用集邮的方式记录着常州的运河文化。运河活在他们制作的一枚枚的明信片和邮票里,更活在每个人的心里。 弹指间,运河的前世今生浮现眼前 西关桥、中新桥、广济桥……一座座运河的古桥、一处处运河的古迹,以明信片和邮票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弹指间,常州运河的前世今生在眼前浮现。 如果不是因为运河,高一平、费怀仁、刘军等人还沉迷于各自喜欢的几种邮票,几个人可能很少发生交集。 高一平在16岁前生活在杭州,家里就靠着京杭大运河位于杭州的终点标志拱宸桥,淘米、游泳、洗衣、乘船,儿时记忆恍若昨日。1947年,高一平来常州生活,家住吴家场,又靠着运河。“所以,我一生和运河有缘,对运河有着很深的感情。”高一平说。现在,他是常州市运河文化集邮研究会会长。 费怀仁和刘军从小生活在常州运河边。费怀仁的家就位于西关桥古运河边上的椿桂坊社区。现年65岁的费怀仁说,像他这个年纪的人,小时候都到运河里游过泳、偷过运河船上的西瓜。“运河是有记忆的,我们做的工作就是把她的记忆呈现出来。”费怀仁说。现在,他是常州市运河文化集邮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2008年,高一平等几个人得知杭州将要成立杭州运河文化集邮研究会后,决定一起去看看。“邮票明信片可以邮寄给其他人,对宣传运河文化、保护运河文化是一种很好的尝试。”高一平说。 几个人商量后,便在2009年成立了常州运河文化集邮研究会。“尽管协会不是每个人都有过在运河边生活的经历,但是大家对运河的感情,让我们走在一起。”费怀仁说。 集邮形式呈现运河,拒绝死角 每座运河古桥的拍摄、每个运河古迹邮戳的设计、每个展览和讲座的联系,都由高一平、费怀仁等人共同完成。 “他是坐办公室的,我们负责外联。”高一平说的他指的是费怀仁。费怀仁早年在电子仪器厂上过班,对电脑软件等略知一二。所以,协会所需的运河集邮明信片、邮票、邮戳的设计和制作都交给了他。“但是,毕竟年纪大了,有些跟不上时代了,很多东西都要学习。比如设计一个邮戳,年轻人几个小时就做完了,我要好几天。” 为了学习新软件,费怀仁这几年的作息时间都已经改变了。“现在每天凌晨2点多睡觉,晚上安静,更有利于工作。”电脑工作负荷大,费怀仁原来的电脑都累“趴下”了。现在,他正考虑换一台新电脑。除了电脑,需要换的还有照相机。“采风拍照拍得太多,用坏也正常。”费怀仁说。 谈起采风拍照,费怀仁感慨万千。“一个字‘累’。”为能更好更完整地呈现运河风貌,刚开始的几次采风,费怀仁都是步行。“从五星桥到奔牛,到横林,沿着运河边走边拍照,可以说不留一个死角。” 呼唤更多人爱护和关心运河 4年下来,常州市运河文化集邮协会把古桥古迹印成56枚明信片,开发了12种邮票,每年组织4次左右的运河题材集邮展,还经常到小区组织运河讲座。 除了常州,常州市运河文化集邮协会还在杭州、扬州、济宁等运河城市举办过邮展。“运河是一个整体,我们去其他地方,不仅宣传常州运河文化,也是宣传整个运河文化。”费怀仁说。 协会关爱运河行动已经实实在在影响了一些人。“像我爱人,对我的活动开始有些不太在意,现在主动加入我们,帮我整理邮品的封装。”高一平说。除此之外,一些年轻人也加入他们。“大学生,上班族,一有活动,他们就和我们一起忙活。” 协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学校也主动联系他们,想让他们给孩子们上上课。但是,一和孩子们接触,协会会员们才更有紧迫感。“现在的很多小孩子没有了运河的情感,运河离他们有些远,他们对运河知识了解也不多。”费怀仁说。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和爱护运河”,这是高一平等人的心声。现在,他们策划着着为“运河申遗”做更多活动。他们的口号:为运河申遗助力助威。“期待运河申遗成功的日子早点来到。”高一平说。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