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魏村的美食糕点,不胜枚举。但称得上传统名点的,当数王根林麻糕。如今,王根林老先生早已驾鹤西去,麻糕店也换了掌门人。但这个不起眼的老店,人们仍习惯称为“王根林麻糕店”,传统风味不改,口碑还胜过当年。 我一个阔别故乡40年的老朋友回家祭扫先祖。久别老友,一朝相见,朋友说要到老街转转。突然一阵诱人的香味随风而来,我朋友喊了起来:“啊呀,是什么香味,香得要晕啦!”我告诉他,这就是王根林麻糕的香味呀!他一听,欣喜若狂地说:“好啊!我说怎么回事,我40年没吃到了,今天要好好解解馋!” 迈过渡江桥,就是王根林麻糕店了。据说王根林麻糕店已有百余年历史,现今是王根林的小儿子王建平操持。一间古老的小木屋,门口是一只麻糕桶,右侧靠墙是一块做麻糕的案板,门外是排着队等麻糕的人,里屋坐满了吃麻糕的人。老板夫妇俩正忙碌不息。我和王老板是老朋友了,“你们吃什么麻糕啊?”老板娘问。我说:“今天我老朋友来了,要吃你这里最好的麻糕。”王老板说:“好啊,最好的是脂油盘香麻糕,做起来比较费事,那你们等一下。” 王老板夫妇俩轮作有序配合默契。一个是揉面擦酥,一个搓面包馅,一个手持擀筒,滴滴嗒嗒压面制坯,一个又给糕坯上油撒芝麻,不一会儿,一块块麻糕坯整整齐齐地放在了案板上。糕坯就绪,这时王老板挽袖裸臂,手撮糕坯往火红的炉内贴坯。这可是技术活,尤其是炉温要控制适当。炉温过高,麻糕会皮焦肉不熟,炉温过低呢,麻糕会脱皮滑落。这就要凭经验了。鼓风机呼呼响起一阵,约十余分钟,王老板左手持铲,右手持钳,一铲一挟,一块块金光橙黄、香气四溢的麻糕出炉了。只见门口伸手拿钱争要麻糕的人瞬时骚动起来。这时,老板娘笑脸相迎:“不要挤,都会有的。”她麻利地一边收钱,一边有序地分发麻糕。正当我看得发呆的时候,“你们的盘香麻糕来了。”老板娘笑盈盈地手捧麻糕走了过来。刚出炉的麻糕确实好吃,皮脆肉酥,绵柔爽口,我朋友狼吞虎咽,没几分钟就“消灭”了一块。他嘴巴一抹,“哦”一声饱嗝:“啊呀!食时不觉,回味无穷啊!”近十点钟时,客人渐渐散去,店内就剩我们俩了,王老板十分健谈,他一边做一边给我们讲起了他家这传世手艺的由来。 “我家麻糕是从爷爷那时起就开始的,可以说是三代相传了,距今至少有一百多年了。听我父亲讲过,爷爷是13岁时跟着一个姓王的大块头学的。这个王师傅原籍是镇江,他还在很小的时候,随父亲避难,到魏村落脚的。大块头的父亲在清乾隆年间就是清宫御膳房的点心师,做得一手好麻糕,乾隆皇帝每日早餐都要吃麻糕。那时,一个每天来取麻糕的丫环暗暗喜欢上了他,一对鸳鸯便偷食了禁果。无奈之下,两人伺机逃出了皇宫,到扬州落脚。后来就生下了这个大块头王师傅。有一年春天,乾隆皇帝南下巡视到扬州,游至瘦西湖岸边,突然,一股似曾熟悉的香味随风飘来,他好生奇怪,随即吩咐随从打探,原来出自不远处一条弄口的麻糕桶。随从来到麻糕桶旁,说要买两块麻糕,恭奉皇上。王师傅的父亲抬眼一看,这不是宫廷来的差役吗?暗自大吃一惊,他们不会是来拿我问罪吧!乾隆一吃,果真与原来御膳房的麻糕毫无二样。吩咐随从赶快去把这个人找来,要带他回宫。可当随从再回头找人时,已不见了人影。原来,王师傅的父亲深恐情事败露,回家后当即带着妻小逃出扬州,沿江东行。后到魏村落脚,一家以麻糕营生。大块头王师傅传承了其父亲的手艺。” 这么说,王根林麻糕亦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清宫美点”了。 正是:百年王氏店,魏村老字号。麻糕唯此处,老街才买到。(文/张永青 (责任编辑:D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