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太阳的余晖还挂在西天,暑气未消,村上人家家户户便搁好门板,地上洒满凉水,乘凉活动便开始了。这时,父亲便点上蜡烛,插入灯笼,叫我提着走到电灯木杆下,用绳子扯拉上去,在空中与星星互为辉映,成了夏日晚间的一道风景。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五月初一北门天地坛庙会说起。这天,四乡八镇的农民都挑着农具、手工日用杂品来此“赶节场”,说唱艺人则来表演杂耍或曲艺,有时小阿荆草台班还来演出京戏,热闹非凡。据传这是为了纪念元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张士诚的。 元朝末年,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使广大人民怨声载道,再加上连年水旱灾害,使人民更加无法生活。当时流传着一首童谣:“堂堂大元,奸侫擅权,黎民怨,人吃人,钞买纱,何曾见?贼作官,官作贼,混贤愚,哀哉可怜!”人们纷纷起义反抗元王朝的统治。张士诚当时是率众起义的将领之一。 张士诚原是苏北泰州白驹场的船民,家中有兄弟三人,他是老大,都以撑船运盐为生。平日生活勉强维持,只因白驹场有个恶霸叫邱义,仗势行凶,欺侮张氏兄弟,害得他们无法生活。这时多地农民纷纷起义,张氏兄弟看准形势,邀集同乡壮士18人发动起义,把邱义斗死,占领了泰州城。各地盐贩纷纷前来参军,起义队伍日益壮大,江南人民也纷纷响应,不久就攻占了苏、常、松、沪等县。 张士诚到了常州,把元朝的一切苛捐杂税、派差劳役统统取消。常州人民的生活顿时好转,生产发展,一片安定繁荣景象。当时江南有句民谣说:“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无一人,义军府上座。”反映了市民对张士诚义军的爱戴。 张士诚在常州驻军一年,为常州人民办了许多好事,深得百姓的拥护。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七月,朱元璋派徐达前来攻打常州。因张士诚在常州已有一定的民众基础,徐达派郭兴、汤和等大将领十万大军攻取,未能取胜。后来依靠常遇春大将的支援,才于第二年四月底攻下常州。张士诚的部队在撤离常州的最后一天,准备退守无锡,那是五月初一的夜晚,暗星夜,黑茫茫伸手不见五指,常州人在无法挽留的情况下沿途挥泪送别。看到士兵由于天黑看不清路而行军缓慢时,便家家户户挂起灯笼相送,为他们照明,保证了部队的顺利撤退。 张士诚部队撤退以后,镇守常州的汤和经常无故杀人,人们敢怒而不敢言,因而更加怀念张士诚。从此,每年六月,家家门口照例悬挂灯笼,以示纪念。为避免明朝官府查究,推说是“点天灯”,并与天地坛联系起来,因为天地坛供奉着张士诚的塑像。我们的村子就在坛街以西,所以就沿袭了“点天灯”的习俗,直到解放以后才终止。(文/张一农 (责任编辑:D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