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杨时与常州书院

时间:2014-03-18 10:03来源:未知 作者:陈知义
正如讲起常州的府学,必须提到李栖筠一样;说到常州的书院,就不得不说起杨时。

    正如讲起常州的府学,必须提到李栖筠一样;说到常州的书院,就不得不说起杨时。

  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总会不断增加。官办的府学、县学之类,不但学额有限,而且相对刻板。更多求学的人需要学习场所,学术的发展也需要相对宽松的环境。这样,非官办的书院便应运而生,其始于唐而盛于宋。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他的《中国通史》中说:“宋朝国势虽弱,然在文化上,不能说是没有进步的。文化既进步,自然觉得有多设学校的必要”,于是书院在宋代便大盛。谁办书院呢?吕先生接着说,“书院之设,大概由有道德学问者所提倡,或为好学者的集合,或为有力者所兴办”,而且往往成为“讲学的中心”。

  常州书院的发展,大体与中国的书院同步。自唐中期至清末,全国有文献可考的书院达7千余所,常州则有22所。年代最早的是城东书屋,时在北宋崇宁年间(1101年-1106年),创办者为常州本地学者周恭先,主讲也由他亲自担任。周先生以理学闻名,学问渊博,热情儒雅,前来求学者于是越来越多。狭小的书屋人满为患,他便在城西另建一书屋,由其同为学者的胞弟周孚先主讲。其时,周氏兄弟主持的城东、城西书屋,不但在常州地区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对周边的影响也日益扩大。聚天下英才而教之,本是为师者最大的心愿。然而“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积年的教学过程中,周氏兄弟感到自身的学养尚有不足,只有延聘全国一流的名师,才能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于是,他们请来了名闻全国的大儒杨时。

  杨时(1053年-1135年),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因晚年隐居龟山,人称龟山先生。由孔子开创的儒学,到宋代便发展为理学。理学的创始人是周敦颐(1017年-1073年),奠基者则是早年就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的程颢(1032年-1085年)、程颐(1033年-1107年)兄弟。杨时在24岁就考中进士,仕途之门已经为他打开。然而,当朝廷已授他徐州司法职时,他听说大学问家程颢正在河南许昌讲学,便弃官不就,赶去拜程颢为师。学逢良师,自属人生之幸;教到得意门生,又何尝不是为师者之幸呢?当杨时在程颢门下学成辞归时,老师竟依依不舍地送他到路口。凝望着杨时南归的身影,程颢禁不住欣慰地说:“吾道南矣”。学无止境。杨时在40岁以后,又发现了自己的学问之不足,想再入程门深造。此时程颢已经去世,他就登门去向程颐请教。恰逢程颐“瞑坐”,户外虽正下雪,他仍谦恭地静候。等到程颐开门迎客,积雪已不觉盈尺矣。“程门立雪”的佳话,也因此化为中华语言宝库中的一则成语。有着这样学术背景的杨时,便成为继“二程”之后全国第一流的学问家。

  那么,大名鼎鼎的杨时,为什么愿意到当时还偏离文化学术中心的常州来呢?宋大观三年(1109年)朝廷开科取士,在高中的300名进士中,常州一地竟超过了六分之一,达到53名之多。常州的读书风气和教育水平,顿时让人刮目相看。毫无疑问,这浓郁的书香,当是杨时愿来常州的重要原因。此外,哪怕再陌生之地,只要有朋友在,亲切感就会油然而生,而常州就有着他心仪的朋友邹浩。邹浩(1060年-1111年),自号道乡居士,宋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不但以精研理学斐声学界,而且以为官清正敢于直言闻名朝野。杨时对其学问和人品,都深为敬重。当他得知邹浩沉疴在身时,曾特地来常去他早科坊的家中探望。当时的邹浩已经“仅存余息,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邹浩去世,杨时又亲为撰写祭文。再加上前去诚邀的周恭先、周孚先兄弟,他也深知其性情与学问。这样,此时已58岁的杨时,便欣然接受礼聘来常州的书院执掌教席,时间长达18年之久。

  杨时在常州的讲学之地不但有城东书屋、城西书屋,还包括后来著名的东林书院。庐山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杨时往游,印象深刻,曾写有《东林道上闲步》一诗,来到当时属常州东乡之地讲学,便以“东林”名之。杨时在常州城乡的讲学,不仅普洒了读书的种子,更提升了常州的文化品格。教育的目的虽说是“学以致圣”,但杨时反对只读书本死抠章句,提倡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精思力行,努力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自身和他人的行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致知必先于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他又强调,从熟读圣贤书到治国平天下,“皆以诚意为主”,“苟无诚意,虽有其道,不能行”。这些,都对常州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011年苏东坡在常州去世,1111年杨时便来常州讲学。他们先后对常州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常州人始终没有忘记,除了单独的纪念地之外,明代还曾有过“二贤祠”,作为同时祭祀苏东坡和杨时的场所。至于最早在常州创办书院并请来杨时的周氏昆仲,去世后也被奉为常州先贤。百姓简称之为“周贤”,“贤”“仙”“线”音近,他们居住过的地方,便由“周贤巷”、“周仙巷”又衍变为“周线巷”并一直延用到今天。已往的岁月就是这样过去,历史有时候也十分有趣。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