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宁寺的漫长历史上,曾办过耕牛养老所,体现了佛家慈悲放生、尊重生命的菩萨心肠。 在小农经济时代,牛是农家宝,种田不可少。一头耕牛可抵好几个劳动力,它力大耐劳,吃素省本,为主人做了一辈子苦力,到头来年老体弱了,有两个结局:一是被主家宰杀,剥皮卖肉;一是直接出售转让,任人宰割。但它与主人相处了几十年,有了感情,简直如同家人一般。有点良知的人,尤其是信仰佛教的人,都不忍心残杀或出卖它。但老牛毕竟丧失了劳动力,一旦鸣呼哀哉,主家就束手无策。有鉴于此,天宁寺的当家和尚就办起了公益性的耕牛养老所,一来为放生池扩大外延,二来也是为社会解困释忧,符合佛门宗旨。 据圆寂的天宁寺老和尚彭大为法师告诉笔者,大约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时期,在当时的后园,今红梅公园“林园钟声”景点地段,因陋就简搭了几间茅舍,安排略懂农事的和尚负责管养。农户只要支付一笔饲料费用,便可将老牛牵去入住。据说农户送牛进入养老所离别时,牛会流泪哭泣。每当主人隔一段时间去看望它时,会欣喜得尾巴直摇,显得十分高兴;再次离别时,又会流泪不舍,可见牛是通人性的。老牛死后,和尚便将其遗体火化,并为其诵经超度。附近的老百姓得悉牛丧消息后,曾去火化场拾取牛角,用以出售获利。一时间,耕牛养老所的名声,在周边乡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一善举,志书并未记载,即使是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出版的《武进天宁寺志》(木刻本)也未提及,知情者寥寥。后来可能因为农户送牛来养老的为数不多,寺里又要增加财务开支,耕牛养老所就日渐衰落,直至关闭,成了历史上的记忆。 如今讲究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提倡放生戒杀。试想,一头耕牛,辛苦劳碌了一生,到头来还要被人剥皮吃肉,于心何忍?天宁寺僧人此举,虽然未能坚持多久,但毕竟还是在社会上用行动体现了佛陀的慈悲为怀,僧人戒杀放生、普渡众生的善举,仍然博得了人们的赞颂。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