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常中校门(现西横街小学大门处)
适逢常州市第二中学九十周年校庆,在整理史实资料时,偶遇了一本已经泛黄,甚至感觉发脆不敢触碰的册子——《私立常州中学十七周年纪念刊》。算来,那册子应是1941年6月的物件了,素净的封页上毛笔的题词显得儒雅而简朴。 翻开书页,创建人周毓莘和蒋韫先生的序言、十七年简史、十七年大事记,让我们感受到贤达们救国热血的沸腾与办学的艰难;校董会规程大纲、初高中科目学时、历届毕业生名单,让我们感知当时办学的严谨规范;黑白照片中校旗校徽、校文校印、学生活动、教室设备,让我们油然而生的是敬佩,是感动! 筚路蓝缕 执着创业 私常中是在国家内忧外困、民生凋蔽的背景下创办的,这注定了它的办学之路的艰辛。所幸私常中历届校董和三任校长都是地方饱读诗书的贤达名流,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宏愿,他们奔走呼号,多方求助,不畏艰险,不怕挫折,其执着坚韧的创业精神,令人十分敬佩! 1924年私常中开办之初,是假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招收了初中一年级新生83名,而9月1日开学时到校学生仅12名。第2天“武进县公署假本校为伤兵收容所,加之风声鹤唳,一日数惊,不得已暂停课以待焉。战事历两月而未已,且国内皖系军阀袒卢,直系军阀袒齐,战区有扩大之势。校内充满断臂折股之伤兵,录取新生星散,员司饔飧不给,学校前途危如累卵,有谋解散者。沈吴本、周毓莘等力主于11月1日开学,到学生4人,且为亲朋好友子弟经劝导而来者。9日续招新生又得若干名。嗣后数月间,无日不在兵事扰攘中学生与伤兵同室而居,故于(民国)十四年1月11日提前放寒假。2月23日开学,学生陆续到者50余人。此本校创立第一年之概况也。一年以来为校事奔走最力者,首推蒋韫,有时几至废寝忘食。当戎马倥偬之际,毅然宣布开学,得以转危为安而复主持其事者,则为沈吴本”。(见私常中《十年简史》) 十年后的私常中,“计有初中七班,高中普通科五班,土木科二班,学生逾七百人,以视十年前之12人者,几有隔世之感”。而校舍的逐年修葺、添建也达到225间,校基62.72亩。“历年添置之校具计4896件:理化仪器计2300件,药品计295种,博物标本计1208件,测量仪器计196件,图书计14250册,体育用具计596件,医疗器械计56件,医药品种计132种,共值28600余元。”这一切都是初创者们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含辛茹苦、筚路蓝缕的结晶! 承载祖训 光大传统 私常中建校之初,校董会就通过了校训和校歌。 校训“诚肃”,就源于儒学,是孔子思想的精辟提炼。“诚”即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肃”意谓恭敬、庄重;“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诚肃”二字既是一种品德修养,又是一种情感体验。以此作为修身养性、为人做事的准则,正说明儒学精华无时无刻不在“千载读书地”被强调、被发扬光大! 校歌请学识渊博,于国文、音乐、书法均有很高造诣的江苏省立第五中学(现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童斐作词作曲: 傍清溪一湾春涨, 近圣居万仞宫墙。 旧时文焰高千丈, 今日有新教育继辉煌。 你精诚好学前贤样, 振肃须增乡国光。 勿轻放, 一肩重任七尺昂! 这首校歌以千年府学为依托,以开启新文明为愿景,唱出了私常中人牢记祖训、弘扬传统的质朴与敦厚。 书册详述了私常中迁址沪校的办学历程,让我们了解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1937年11月29日,常州沦为日寇占领区,中小学推行奴化教育。校董周毓莘时任江苏省立无锡师范学校校长,目睹战区失学青年会聚上海,为使青年一代免受奴化教育,征得校董会同意,果断租用上海静安寺路润康村105号、107号、109号房为校舍,无畏无惧,继续办学,校名为“私立常州中学沪校”。沪校复课后,实到学生627名,著名作家袁鹰就名列其中,私常中沪校“人文见长”的教学风格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沪校教学严格执行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进行精神训练、健康训练、生活训练、服务训练,造就“有志气有作为之青年”。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