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山位于朱林镇西南,山脚下的屯山村,早年是乡级建制下辖7个村,1957年8月撤区并乡,屯山作为行政村,有110多户人家200多人口,隶属于朱林乡。 屯山城、岳阳城、金沙城3座古城构成了金坛的发展史。屯山山南有一条人工开挖的河道,它像一条晶莹剔透的玉带把武巷、武前、六房庄、赵庄、庄基、东龙背、西龙背、唐巷、蒋巷、史家村和颜家村等自然村串连一起,形成一座傍山依河的“古城”。如今,屯山城、屯山村已不复存在,但泥土下的砖头瓦砾和爬满青藤的墙垣残存,仍让人感受到城的遗韵。 屯山不高,只有200多亩,早年名叫青竹山。中唐诗人戴叔伦曾咏诗赞美山上的青竹:“卷箨正离披,新枝复蒙密。翛翛月下闻,褭褭林际出。岂独对芳菲,终年色如一。”明清两代,朱林集镇蒋氏后裔在屯山的太师庙读书、练习书画,先后走出蒋超(顺治四年探花)、蒋衡(蒋超的侄儿,书写63万字的《十三经》,被定名为《乾隆石经》)、蒋和(蒋衡的孙子,清代书画家,一生著有《梅竹图》、《竹谱》、《写竹简明法》等多部书画专著),屯山因此名震京师。 屯山东南沿河的裕巷、武巷、唐巷、蒋巷等村落中的古桥、古街、古巷,以及山间古塔、古庙、古井,为后人保留着古城的根脉和记忆。因南宋嘉定《镇江府志》中有“蒋巷桥”、“杨桥”、“赵庄桥”等记载,黎民百姓把建城的历史上溯至公元951年,赵匡胤任郭威禁军总将领,随殿前侍卫柴荣征讨淮南、扬州时,留下遗迹。金坛历史上的3座古城5座古塔,屯山宝塔列第三建于宋代。市井民间口口相传,张邋遢用砻糠搓成绳、把屯山宝塔背上了顾龙山。 传说进犯后周的契丹军失败后,部分残余逃窜至杭州,赵匡胤率兵追讨直至全歼。班师回朝之日,突降鹅毛大雪,人困马乏,在屯山东侧的小村安营扎寨。赵问户主今日几时?户主回答,腊月二十四。赵忙说,不好!众人愕然。遂解释我虽年年在外征战,但每年必回家中过小年夜,祭灶! 没想今年竟错过此日。户主心生感慨,忙挡在门口拱手作揖说,如今赵将军讨伐乱军,想必府中灶王爷不会怪罪!不如就在这里,让我们为赵家办一次祭灶仪式,了却将军心愿。说完,安排能工巧匠,在村头河边谷棚里,砌起8锅大灶;杀猪宰羊,赶做“十碗头”,陪赵将军和麾下将士进行祭灶仪式。后来,赵匡胤陈桥举兵,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没忘当年江南祭灶之事,亲书“江南第一灶”金匾,快马送至祭灶之地,将此定名庄基。遂迁一支宗亲取名赵庄,并拨下银两造起赵庄石桥。 青竹山改名屯山,缘于宋代名将韩世忠“屯”兵史实。据传当年宋兵隐蔽青竹山,操练乡勇,山上、山下挖有古井。清嘉庆《大清一统志·镇江府》卷中亦有“昔人屯于此掘井,得泉甚清冽”的记载。屯山三面环水,且南河水系发达,为什么要在山上、山下掘井?它侧面佐证了屯兵之多和取水饮用安全的兵家常识。 除此之外,屯山南河边有“蕲王庙”遗址,“蕲王”即是韩世忠。当年韩世忠在屯山的西、南两侧,开挖了“八丈沟”壕堑,使山水一体,易守难攻。“八丈沟”是外连五岔河的唯一通道,韩世忠率兵横空杀出转战黄天荡,以8000击退金兵10万的故事妇孺皆知。孝宗赵昚即位后,追封韩世忠为“蕲王”,青竹山改名屯山建起宝塔,当地人在南河边建起蕲王庙,祭祀这位民族英雄。 后来,元世祖灭了南宋建立元朝,作为长江南岸京口(镇江)通往皖浙重要通道的屯山,自然也成了元军屯兵首选之所。《中国军事通史》第十四卷记载: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二月,元世祖忽必烈命令伯颜、阿术和阿塔海等统军将帅与朝内大臣一同,勘察古宋疆界,“相地之势,制事之宜,然后安置军马”,议定沿江濒海镇兵屯所。至元贞二年(1296)十一月,朝廷遣枢密院整饬江南诸屯。后枢密院上言:“江南近边州县,宜择险要之地,合群戍为一屯,卒有紧急,易于征发。”这些史料佐证了“屯兵”的史实。再后来,朱元璋也在此“屯”过兵,登基后,安排重修宝塔并起名“屯山金塔”。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