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又是和谐文化、中国特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继承和发展这份道德遗产,丰富社会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为进一步继承发扬“孝道”的传统美德,本报从今天起开设专栏,讲述武进的孝道故事,以飨读者。 在太湖湾的群山间,有着全国唯一的孝子祠,叫做蓼莪寺。蓼莪寺在雪堰镇百渎村东湾王裒岭南,寺名就来自于《诗经》,相传以晋孝子王裒得名。 王裒,字伟元,是城阳营陵人(今山东昌乐东南)。祖父王修,是魏国名士。父亲王仪,高风亮节且气度优雅正直,曾担任司马一职。一次,魏国在东关战役失利,当时的大将军司马昭问众人:“最近的事情(指战事不利),这个罪责应该由谁来承担?” 众人都面面相觑,沉默不语,只有王仪直言不讳地说道:“这该是元帅的过错。” 司马昭大怒说:“你难道把罪过归在我的头上吗?”于是令人把王仪拖出去斩首。 王裒自小就立有良好操行,用礼来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他身材高大,容貌绝俗,声音清亮,气度不凡,博学而且多才多艺。王裒悲痛死于非命的父亲,不愿朝西向而坐,用来表示自己不愿入朝廷为官。于是,以后他就隐居起来教授弟子谋生,朝廷的“三征七辟”他都没有去应召。 王裒在父亲坟墓旁边盖起草庐,早晚经常到坟墓那里跪拜,手扶着柏树悲伤地哭泣,眼泪滴落在树上,树都因为这样而枯萎了。他的母亲生性害怕打雷,一见打雷,都要让王裒在身旁陪伴。母亲死后,每逢打雷,他就赶到母亲墓前跪下,说:“小儿王裒在这里,请母亲别害怕。” 这就是“二十四孝”中“闻雷泣墓”的故事。他读《诗经》时,只要一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没有不痛哭流泪几次的,因此,他所教授的门人就废弃不学《诗经》中的《蓼莪》这一篇了。 后来洛阳西晋王朝覆灭,四处都是盗匪,亲族都想渡过长江移居到江东去,王裒却眷恋父母的坟墓而不肯离去。等到了盗匪横行的时候,他才离开,还依恋着不能前进,结果就被贼人杀害了。东晋时期,王裒的子孙移居到了今武进雪堰镇城湾山南麓,因仰慕先祖王裒的孝行,将所居之岭呼之为“王裒岭”,并在王裒岭南建起了一座孝子祠,名为“蓼莪寺”, 以怀念和传承王裒的孝心。 蓼莪寺始建于东晋时期,明初香火还很盛,明末寺宇倾颓,只存大殿3间。有僧瑞云从阳羡(今宜兴市)至此驻锡,带领徒众采山耘田,又得当地檀越龚修吾、龚卑吾的帮助,着手修葺佛寺。清初,瑞云的弟子恒一继续带领徒众辛勤地采樵耘籽,营建佛殿。顺治九年,恒一率徒众志坚、志德造弥勒殿;康熙元年,他又率徒众不虚、戒如造天王殿;以后又陆续修建大殿、斋堂等,并于康熙八年立碑记建寺经过,重题“蓼莪禅寺”匾额。恒一、不虚死后,觉如、戒如又修建了内禅堂等,恢复了蓼莪寺的原来规模。 乾隆二十五年、三十五年及嘉庆十六年,僧白峰、昇明、明彻等人又屡次对蓼莪寺修建改造。 蓼莪寺左有王裒衣冠冢,旁有古松双桂为数百年的古树。墓前有邑令王公元烜为建碑铭:“晋孝子王裒之墓”。 清《武进阳湖县志》载:“墓侧有古松双桂,为数百余年物。”该寺多有名人题咏。离井不远,有一巨大石碑,碑文依稀可辨,为清户部尚书江阴张有誉所撰的《蓼莪禅寺碑记》,碑曰:“蓼莪寺者,武进新塘乡之东偏山谷中之古刹也。前临震泽(即太湖),后枕梅堂。湖中七十二峰拱其南,锡(即无锡)之闾山、杨山、九龙(山)绕其北,水秀山明,幽奇旷远,形胜甲于一邑。” 寺内原有明解元苏州祝允明(号枝山)手书的“无事山家”匾额一块,有清宣统二年的“重修蓼莪禅寺碑记”一块。现在,蓼莪寺遗址又经修建,还有明代柱基若干,古井一口,山门上挂赵朴初先生题“蓼莪禅寺”横匾一块。(文/肖飞)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