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堰,拥有千年历史阖闾城遗址的一座名镇,同时也是拥有太湖文化的一颗明珠。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否能让雪堰实现新的转身:在都市与乡村间,寻找一种能接续过去与未来的生活方式,让传统记忆与现代文明同声共振…… “流失”的阖闾城遗址 位于雪堰与无锡胡埭之间,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的阖闾城守望在此,默默等待一个未来。 阖闾城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地跨武进、无锡两地,其中武进约占3/4,无锡约占1/4。无锡境内的1/4,已启动吴都阖闾城遗址公园项目,隶属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是无锡市重大文化项目,也是无锡市近年打造的文化旅游项目的新亮点,建设周期5年。 无锡对阖闾资源的开发,触动了雪堰人的敏感神经。“我们这里占着阖闾城的3/4,应该好好保护性开发。”雪堰镇阖闾城村党总支书记蒋荣刚告诉记者,眼见历史遗迹不断受到破坏,大家的心里都不好受,但是如果要保护,必须要政府出面。“上世纪80年代,很多人家里用来腌咸菜的缸都是地下挖出来的,现在却很少见到了,这些东西都是不可再生的。” 蒋荣刚盼望的也是当地居民希望的,在他们看来,即使不开发,也应先对当地文物进行一次认真的整理发掘,把应该保护的保护起来。这些文化资源是属于子孙万代,属于整个民族的。 名人古迹如今安在 雪堰镇的一条小巷里,在镇文化站工作的吴建新正在忙碌着。作为民国名人吴稚晖的同族后裔,他曾是“吴稚晖故居整理办公室”的负责人。 吴建新领着记者前往该镇的几座老桥,边走边说,吴稚晖出生在雪堰,但他的母亲邹氏是无锡北门人,他6岁时因家贫母亡,由外祖母带到无锡抚养,后来却为雪堰做了一些好事。“雪堰的几座老桥都是他请荣氏帮忙造的。”万寿桥曾因当地人殷唯一(清末秀才)一则《重建万寿桥记》闻名。前两年,当地对万寿桥进行了翻建。不过,与之前《桥记》所载的荣氏1929年造桥时的盛况相比,缺乏了历史的厚重,更少了文化的气息。 “当年很多桥梁都配建有凉亭,所谓‘长亭更短亭’也,但眼下能留存的实属凤毛麟角。”而那亭柱上模糊的字迹“橹声闻欸乃,渔翁沽酒泛蒲溪,人语听喧哗,樵子负薪归雪堰”,在吴建新看来,今后也只会留存于记忆中。 除了吴稚晖,雪堰还出过很多名人,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的入党介绍人董亦湘、成功破解世纪七大难题之一——庞加莱猜想的世界知名数学家曹怀东……无论是名人文化还是老宅古迹,都如同藏在深闺的少女,等待着我们掀开面纱。 留住世世代代的乡愁 太湖水孕育着一代又一代雪堰人,特别是离太湖最近的太滆村,一个占地1.2平方公里、总人口3000多人的“小渔村”,用它独特的渔文化,吸引来成千上万的游客。 20多家各具特色的湖鲜饭店被统一改造成徽式建筑风格,分列在800多米长的湖鲜一条街上:粉墙黛瓦,木门镂窗,一切仿佛回到了旧时的渔村模样。随着太湖湾片区的开发,渔民们组建了太湖湾龙舟队,昔日泛舟太湖的天然优势,让这支业余队伍连创佳绩,多次获得国际国内赛事冠军。 相较于太滆村的渔文化,白色格调、阿拉伯穹顶的城西回民村新村标让人眼前一亮。村标正南面是一条崭新的公路,由陡门塘自然村通往环球动漫嬉戏谷。村民承春琴笑脸盈盈,公路的畅通,为她的乐山农庄带来了充足人气。从乐山农庄一路往东,湖畔人家、竺野假日山庄、山上农家乐……一个个传承民族文化、体现地域特色的农家乐都依山而建。 南风情,枕河人家。小桥是水乡的经,小巷是老街的纬,经纬交错,编织出雪堰人的生活。留住水乡,就是留住了乡愁的根。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