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春,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中)于武进湟里镇城隍庙会见民主人士蒋克明(左三)和爱国青年薛蔚(左一)
武进区西南有一个著名古镇——湟里,原名埠头,又叫杨柳埠,地处武进、宜兴、金坛三地交界处,旧时不通公路,但水路四通八达。抗战时期的湟里,在战略地位上十分重要:西可到金坛、溧阳新四军茅山抗日根据地,南可达宜兴山区国民党军驻地。 自1937年日军相继攻占上海及苏、锡、常后,湟里镇就成了这些大中城市流浪市民的难民区,连国民党武进县政府也迁到这里,居住人口由原来的2万人猛增至4万-5万人。与此同时,各种抗日救亡团体也在镇上开展活动。1937年底,驻常州城的一股日军乘坐汽艇突袭湟里,鬼子在湟里小学搜出一张“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学生图画,便将值班老师抓走了。1938年夏,日军真木部队进驻湟里小学达三个月之久,后撤回常州。为此,国共双方认识到了保卫湟里的重要,并在1939年夏、秋连续两次打响了共同抗日保卫湟里的战役。特别是第一次战役,国共合作,军民同心,取得了辉煌战绩。 1939年2月,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亲赴湟里,在下街头原城隍庙内接见了武进著名士绅蒋克明先生并合影。蒋克明系武进东安人,老同盟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后任宜兴县公安局长、国民党32军参议等职。其子蒋超雄,时任国民党第三战区预备师少将师长,系黄埔军校一期生,后升任中将。陈毅通过蒋克明转告其子,希望他与共产党合作抗日。陈毅还接见了湟里小学进步青年教师薛蔚,鼓励他以各种形式开展抗日活动。同时,陈毅还来到东安做岳泰游击队的统战工作。岳泰系武进奔牛人,抗战初期即到武进村前组织游击队并任队长,在保卫湟里沈家大桥战斗中,岳泰部英勇杀敌,功不可没。 1939年5月,国民党军67师及52师一部,分别在嘉泽到港口一线,及夏溪到成章一线进行布防,以保卫湟里的北大门。日军分别从陆路、水路和空中发动进攻,遭到我抗日军民的顽强阻击。 5月30日夜,国军67师199旅4个营,在滆湖西岸嘉泽到港口一线与敌激战;52师一部在夏溪到成章一线,与敌3000余人激战,至6月1日晨,毙伤敌200余人,阻止了日军陆路对湟里的进攻。 6月2日下午,日军长滕部队的汽艇,在滆湖向沈家大桥开炮。紧接着,日军从脉接港进口,经安欢渎向大沈家村进攻,在孟津河埝东桥北上岸,直扑沈家大桥。日军沿途遇岳泰游击队的阻击,特别是遭到架在沈家大桥桥背上的一挺马克沁重机枪的猛烈扫射。我的邻居、参战的原岳泰游击队员盛洪泉战后说,当时重机枪的枪管都打红了,须用河水冷却,而大桥两侧河滩均被日军火力封锁,无法下河取水,只能用战士的小便冷却后注入枪筒。日军的多次进攻都被游击队击退,而遭敌猛烈炮火攻击的游击队也伤亡惨重,有60余人为国捐躯,大桥也终告失守。关键时刻,由宜兴官林赶来接防的国军67师378团,利用游击队和村民战前在大沈家村前筑好的三个工事,架上三挺重机枪将沈家大桥北侧封锁住了。 6月2日起,中国军队与敌板本、高桥两个联队4000余人,激战于沈家大桥、夏庄桥、成章一线。敌人企图掩护其主力渡过孟津河,我63师378团趁敌半渡,从两侧袭击,落水敌军达200余人。上岸敌军组织冲锋,在桥背上又被378团的重机枪打得落花流水。爬在安欢渎一棵树上瞭望的敌指挥官,又被我军击落毙命。敌军又集中2000余人、铁舟百余艘,炮轰弹炸,并在烟幕弹的掩护下,连续发动7次冲锋,却始终未能逾越中国军队阵地一步。 3日晨,日军驾驶汽艇运送军队,由埝东桥进入大圩荡,利用芦苇滩掩护,偷偷迂回到西圩里登陆。因中国军队的火力侧重桥头,而忽视在沈家大桥东北侧后的西圩里,腹背受敌形势下只能放弃桥头阵地,转而退守大沈家村的中巷与后巷,与敌短兵相接,数次展开白刃战。日军又出动数架飞机,在空中盘旋扫射投弹。直至6月4日,中国军队在与日寇血战5天5夜后,才撤出大沈家村。 此次战役共毙伤日军岛田大队长及其他官兵计800余人,所击毙3个敌酋之中,据说有一个是昭和天皇之外甥。国军67师378团中校副团长周柏英、营长翟连云及官兵400余人阵亡,另有岳泰游击队60余人殉难。 在这次战斗中,除武进战地老百姓积极支援前线将士外,宜兴县官林乡乡长也带着民夫和钱粮奋勇支前,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深入人心。 6月13日,蒋介石电令嘉奖67师:“湟里战役,斩获颇重!”国民党武进县政府在宜兴县张渚建立了碑亭,其联曰:“铁血洒遍圩塘村,白骨埋满孟津河”,石碑上镌刻着67师阵亡将士名单。《民国日报》也刊登了《孟津河畔铁血花——沈家大桥大血战》的报道。蒋介石仅嘉奖其嫡系部队67师官兵,而对同时参战的桂系52师及由村前、东安人民抗日自卫队组建的岳泰游击队,均未表彰。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