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书的人都知道中国文学史上有个“唐宋八大家”,却很少有人知道“唐宋八大家”是唐荆川首先确定的。 唐荆川,名字叫唐顺之,号荆川。常州人尊敬他,不呼其名,只称其号,民间称“荆川先生”。 唐荆川出生于青果巷易书堂。祖父唐贵,读书种子,考上进士,京城户部任职。父亲唐宝,读书种子,考上进士,河南信阳任知府。轮到唐荆川,从小不肯读书,喜欢舞枪弄棒。家里请了几个老师,不是被他气跑,就是被他打跑。民间有传,说后来找了个能文能武的老师,名叫陈渡,先用武功断了他打老师的念头,又用文章让他体会了天地正气,终于学业有成,考上进士,还获得会试第一,名闻天下。因为与宰相张璁搞不好关系,回到常州,在西郊搭个草棚,为纪念老师,起名“陈渡草堂”,看春花秋月,读万卷经书。 读着读着,唐荆川发现明朝的文章出了问题。 文章是什么?文章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正气所在,是引领民族与国家向前的路标。曹操的儿子曹丕,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曹丕以皇帝的身份写过一篇文章叫《典论》,说文章是“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意思是,文章这东西,是与治理国家有关的伟大事业,是万世永不消亡的大事。 明朝文坛上有七个牛人,号称“明前七子”,觉得天下的文章写得都不好,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结果,把明代的文章基本上弄成了古人的翻版、盗版、套版,了无生气,毫无趣味。不要说什么“不朽”,连“经国”的功能都没有了。 这种文章看多了,心中的火气都吊上来了。唐荆川对他的学生茅坤说,现在流行的文章,就是乡下老太婆趴在观音菩萨脚下念经,翻来覆去,终不过是那么几句卷舌头话。看上去,什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都像模像样,纲目条例也错落有致,似乎很有学问的样子,其实就是评个高级职称、拿点讲课补贴,混些宴请酒菜,于国于民,毫无意义。要想在其中寻求真正的精神和千古不可磨灭的识见,那真是痴心妄想。 譬如前七子的领袖李梦阳,文才了得,文章写得云里雾里,没人看得懂。写太阳落山时天光暗淡,他不用“暗”字,用“闇”。这个“闇”,字典上的解释有十一种之多,读文章的人猜半天,都猜不出他真正的意思是什么。过了两百多年,清代的学者还在嫌他,说读李梦阳的文章,就像吃饭时嚼到沙子,硌牙。 茅坤请教,要写出好文章,该向什么人学。唐荆川想想,一两句话也说不清,花工夫编了一本书,叫《文编》,把他认为古人写的好文章选在一起。其中,唐宋年间只选了八家文章,也就是“唐宋八大家”的由来。 《文编》出来后,文坛争相传阅,认为唐荆川眼光独到、立意高远。茅坤认真学习后,觉得《文编》篇幅还是宽泛了一点,又在《文编》的基础上,再次精选,编成《八大家文钞》,公诸于世。一经出手,天下归心。从此,“唐宋八大家”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专用名词,为后代学子指明了文章写作的方向。 人怕出名猪怕壮。“唐宋八大家”经过唐荆川提倡、茅坤出版发行、产生全国影响后,有人说,你们不要神气,两百年前有个叫朱右的人,已经编选过《六先生文集》,这六先生,就是唐宋八大家!不过,朱老师把苏门三学士,也就是苏东坡的父亲、苏东坡的弟弟合为一家,加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所以只算六家。因此,八大家,不是唐荆川首倡,也不是茅坤编选。 碰上杠精了,抬杠抬得很有文化。边上人看不过,出来说了些公道话,大致意思是,朱右选《六先生文集》,是喜欢他们的文章,没有为天下学子指明学习方向的意思。就像大家都喜欢吃红烧肉,但没有苏东坡写《猪肉颂》、创立“东坡肉”的立意。朱右所处的历史时期,天下文章还没有堕落到只是为评高级职称、拿讲课补贴、混宴请酒菜而写的地步。再说,朱右选《六先生文集》,出版后两百年没人理会,也没有产生社会影响,说明这两百年间,文坛不需要它。唐荆川发誓要扭转明朝文坛的文风,倡导“唐宋八大家”,一经提出,八方响应,说明时代需要,而且也到了应该提出的地步。所以,不能以两百年前有人说过,来否定当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首倡性。 一番的争论,最后,《二十四史》正史中,《明史》最终确定了“唐宋八大家”的有关知识产权归属,是始于唐荆川,成于茅坤。原文如下—— 《明史·列传·卷一百七十五·文苑三》: (茅)坤善古文,最心折唐顺之。顺之喜唐、宋诸大家文,所著《文编》,唐、宋人自韩、柳、欧、三苏、曾、王八家外,无所取。故坤选《八大家文钞》,其书盛行海内。文/张戬炜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