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南昌起义、八七会议,这两个我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对于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斗争本领,激发新时代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具有重要意义。 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中国革命由高潮转入了低潮。大革命的失败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人民军队。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1927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等人率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军队两万多人,在南昌城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南昌起义后,敌人以重兵进攻南昌,起义军随后陆续撤离南昌,南下广东。10月初,起义军主力在潮汕等地与优势敌军展开激战,最终失败。由于当时敌人力量过于强大,起义军没有和当地农民运动相结合,而是孤军南下,这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南昌起义在党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武装斗争旗帜,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新阶段,拉开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宏伟历史序幕,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南昌起义逐渐改变了中共中央对军事工作和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对夺取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产生了深远影响。 八七会议的重要贡献 在中国革命处在十分紧急的关头,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和任务,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会议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等议案。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就国共两党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 八七会议是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召开的紧急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战略性转变,党的工作重心由此从城市开始转向农村,中国革命进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因此,八七会议对于中国革命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它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及时为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斗争方向,反对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在革命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为挽救党和革命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八七会议有着突出的理论贡献:把土地革命确定为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把武装夺取政权作为中国革命的唯一途径,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党的组织和斗争方式的历史性转变,为党的组织建设相关理论的进一步成熟奠定了基础。 南昌起义体现八七会议方针 南昌起义前,党中央在1927年7月中旬,就计划于7月28日召开紧急会议,然后再在南昌发动武装暴动和秋收起义,但种种原因一再让会议延迟了。因此,虽然从时间上看,南昌起义是在八七会议之前进行的,但它体现的正是八七会议确立的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方针。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八七会议是号召举行全国武装起义,会后在全国各地相继组织武装起义。虽然南昌起义在八七会议之前,但南昌起义也是体现八七会议方针的。” 这两个重要事件,都在革命处于重大关头和危难之际进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理论贡献,它们共同体现了坚定信念、为民服务、不屈不挠、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这些精神是党的宝贵财富,也是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思想力量。 当前,我市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南昌起义和八七会议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精神,激励着全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为推进“五大明星城”建设、早日跨入“万亿元城市俱乐部”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