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孟河古代八景

时间:2022-07-12 10:35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程协润
“北极江头,万顷烟波当前浩瀚;东穷吴尾,群山岚岫尽此崔巍。”此为清人褚邦庆《常州赋》之名句,北极江头、东穷吴尾之地,即在孟河。
     “北极江头,万顷烟波当前浩瀚;东穷吴尾,群山岚岫尽此崔巍。”此为清人褚邦庆《常州赋》之名句,北极江头、东穷吴尾之地,即在孟河。
     孟河旧称孟渎,位于常州西北 60 里,南枕运河,北入长江,史载:唐元和八年,常州刺史孟简开浚此河,引江水南注通漕,溉田四千顷,故名。明嘉靖三十二年,倭乱,孟渎口为滨江津要,增置孟河营,又筑城设官兵戍守。
     孟城又誉珠城,高二丈余,周长六百七十丈,设有通江、达润、定常、翊京、通信五门。清《重修关帝庙碑记》云:“珠城斗大,孟渎环之,一勺之水,随潮盈涸。”寥寥数语,说透这里的天时地利。
     晚清,邑人朱应旂题《马庄基址八景》诗,载于《马庄盛氏宗谱》。朱应旂《基址八景记》云:“孟河之东、嘉山之左,有平壤一方,名曰马庄。曲水护其前,吴尾障其后。村藏修竹,地接龙潭。山明水秀,人杰地灵。他若双池、九井之奇,花荡、含辉之胜,参差霞映,远近星罗,亦胜境也。兼之地土膏腴,风俗淳厚,洵不愧为仁里焉!盛氏处此,且耕且读,翼子贻孙得,古人之道矣。”
     “基址八景”亦称马庄八景,分别是马庄竹坞、龙潭晓月、嘉山雪霁、孟河罗带、花塘石桥、含辉古庵、双池秀水、九井香泉,《马庄基址八景》基本涵盖孟河周边景色。因此,现将“基址八景”另名为“孟河八景”。
     孟城一带旧曰通江乡(包括原小河、万绥、浦河诸乡),更早以前,又称千秋乡。清《光绪武进阳湖合志》云:“考晋太康二年,析曲阿、丹徒地置武进县于千秋乡,即今通江乡是阜通镇为古万岁街,即武进城址。今尚方广数亩,田无阡陌,俨如北土,如有方井碗池,多萧梁遗迹云。”孟河丁甘仁故居,孟河马培之故居,孟河巢崇山故居。
1.梦江南
付娜 - 印象·水墨丹青·马庄竹坞
清幽竹坞果然稀,新绿阴重碧四围。
带露晓月枝挺挺,凌云春弄影菲菲。
筛金叶底蟾光透,戛玉声中风力微。
但看年年二三月,龙孙争长遍苔矶。
     马庄位于孟城南 10 余里原郑塔里附近,地处孝西、孝东与通江三乡交界处,旧属通江乡十都三图,解放以后,通江乡分设小河、孟河、万绥等乡。马庄属孝都乡马庄村(大队),今属新北区西夏墅镇马庄行政村。
     历史上的马庄,地形呈三角状:南北由孝西、孝东二乡相夹,成为一尖,夹尖位于东端,其西为老孟河,马庄犹如插入二乡之间的飞地。孝都并入魏村后,马庄又成为西夏墅镇插入孟河镇的飞地。
     马庄又分前马庄、后马庄,前马庄主要以盛姓为主,后马庄主要以郑姓为主。诗人所云“马庄竹坞”是指前马庄之竹坞,朱应旂题《马庄基址八景》诗载于《马庄盛氏宗谱》,说明竹坞在前马庄。根据当地老人介绍,村西确有大片竹园,面积有 7—8 亩,解放后陆续被垦为田。前马庄与后马庄。
2.龙潭晓月
一轮明月五更终,烟市霜笳碧树风。
龙喷蕊珠仙籁向,鱼牵荇带石梁通。
中旬魄满团疑镜,晦朔光微曲似弓。
画角漫催更漏永,水壶高浸水晶宫。
     诗人所云龙潭,是为孟城以西十里之嘉山龙潭(今属丹阳)。龙潭也称龙池,清《乾隆镇江府志卷二•丹阳诸水》:“龙池一在嘉山,祀雨灵应;一在彭山。”嘉山龙潭今已湮,唯有彭山龙池尚存。
     嘉山龙潭由来已久,相传,有白龙藏于潭底,每年农历八月初一,皆会至常城东麓白龙庙觐母。乾隆间,邑人褚邦庆《常州赋》有“向龙潭而虔祷,雨泽频施”及“穿屋而来,白龙庵神踪不测”句。并注曰:“白龙潭在通江乡,近丹阳界嘉山,岁旱,乡人祷雨焉。”
     又云:横山南麓龙井,祀嘉山白龙之母。岁旱,祷辄即应。白龙常穿灵潜观(白龙庙)屋栋下墙,乡人以为龙之来去由此。万历七年,白龙至庙觐母,起自滆湖,四十五里间,田禾卷尽,其殿晏然不动。郡城端午龙舟竞渡,白龙舟必须事先朝母。《大清一统志》亦载:“(嘉)山上有白龙潭,乡人岁旱祷雨于此。”
     清《乾隆镇江府志卷二十•寺观》:“嘉山寺在嘉山龙池东,宋绍圣间建,明宣德间重建……”《丹阳古今•文物古迹》载:嘉山有嘉山寺,又名龙庆寺,始建于北宋绍兴年。“前有龙池,池上有亭,今已废。”褚邦庆所云龙潭即嘉山寺龙池。抗战时期,嘉山寺毁于战火。1928年《武进年鉴》,常州仍有嘉山白龙潭记载,地属武进县通江乡。可见,诗人所云嘉山龙潭即龙池,潭在嘉山寺前。嘉山龙庆寺(嘉山寺)今已在旧址修复,遗憾的是,由于开山采石,龙潭却被湮废。
3.嘉山雪霁
云开玉宇列瑶峰,泉水涓流石涧空。
高树鳞披银甲锁,曲岚龙卧水晶宫。
光摇霄汉迎春霁,瑞霭川原兆岁丰。
气压嵩垣凌宇宙,巍峨山势冠吴中。
     嘉山,又名孟嘉山,海拔 149 米,为宁镇山脉余脉,位于孟城以西,曾隶武进,今属丹阳新桥镇(新桥、后巷、埤城三镇合并,改名丹北镇),因东晋名士孟嘉徙居于此而得名。
     孟城又有孟城山,亦与孟嘉相关。宋《咸淳毗陵志卷十五•山水》载:“晋代有孟嘉南迁,侨居于此,孟河经其下入大江。登此山,可俯瞰大江。”1928年《武进年鉴》记载,嘉山仍在武进,注曰:“上有白龙潭”。清《分析武阳志余•山水》:“嘉山在通江乡,近丹阳界。南至府城九十里,《咸淳毗陵志》:在武进县北八十里,明《一统志》:府西北一百里。”
     孟嘉(296—349),字万年。江夏阳辛(今湖北阳新县)人。幼丧父,奉母偕二弟居。其外孙为彭泽县令陶潜(陶渊明)。东晋永和元年(345),孟嘉为荆州刺史桓温参军。永和二年(346)奉命进京,兵部委以尚书删定郎,孟以足疾不便,拜辞归乡,任阳新县令。永和五年(349),病逝家中,葬阳辛孟家堰。孟嘉何因于何时徙居孟城,志载不详,而嘉山、孟城山却因孟嘉而名。
     嘉山有嘉山寺,为千年古刹。清王熙《重游嘉山寺》:“九曲河流湾复湾,夕阳明处是禅关。墙头翠露千竿竹,门外青围四面山。初寂梵音僧入定,共商诗句客忘还。招提路重到浑梦,啜茗聊偷半日闲。”
     位于嘉山的千年古刹嘉山寺,孟嘉山虽隶丹阳之域,孟城山却在常州之壤,宋志亦称此山“为孟嘉南迁侨居之地,下流有孟渎”。
     嘉山东麓为九曲河,又称包港,或云万岁湾,旧为武进与丹阳之界河,九曲河东为七峰山、腰通山及乌鸦山。七峰山、腰通山隶丹阳,乌鸦山(今名栖凤山)归常州。
     嘉山今已辟为丹阳嘉山风景旅游区,目前已修复嘉山寺,新建沪宁第一塔、天下第一罗汉洞、金刚经摩崖石刻等。而常州新北区也依托黄山(孟城山)地理之胜,打造山水名胜休闲之区。
4.孟河罗带
当年孟简浚长流,水势滔滔遍一州。
曲曲晴沙龙脉绕,潾潾春涨鸭头浮。
烟笼群树荫初合,风递孤帆去不休。
更有一般歌利济,潮平农久灌田畴。
     孟河又称孟渎,位于新北区西北,北起长江阴沙口,南至运河,流经小河闸、石桥、西夏墅、罗溪,与运河相通,全长19.1公里。
     孟河为常州三大通江水道之一,也为江南运河最早的入江水道之一。宋《咸淳毗陵志卷十五•山水》载:“运河东自望亭、风波亭入郡界,西至奔牛堰,凡百七十里有奇。”《咸淳毗陵志》所云“西至奔牛堰,凡百七十里有奇”就指望亭至孟渎入江口的距离。到了隋唐,运河才经由京口入江。而在明代,孟渎、德胜两河仍承担江南运河的分漕功能。
     据《明史•河渠志》载:“北过丹徒镇有猪婆滩,多软沙。丹徒以上运道,视江潮为盈涸。过镇江,出京口闸,闸外沙渚延袤二十丈,可藏舟避风,由此浮于江,与瓜步对。自北郭至京口首尾八百余里,皆平流。历嘉而苏,众水所聚,至常州以西,地渐高仰,水浅易泄,盈涸不恒,时浚时壅,往往兼取孟渎、德胜两河,东浮大江,以达扬泰。”
     据《越绝书》载,此河系古江南运河之西段,始凿于春秋,即周灵王二十五年(前 495)。元和八年(813)孟简浚渎,至今才1200年,而周灵王二十五年(前495)吴王开凿江南运河,至今已2500余年,为常州最古老河段之一。
     《唐会纪要》载:“元和八年(813),常州刺史孟简因改故渠开此渎,袤四十有里,引江水南注通漕,灌溉田四千顷,因名。”
     由于孟河地位重要,历代重视河道的疏浚与河闸的建设。晋元熙元年(419),朝廷下诏:“孟渎河定制三年一浚”;南唐保大元年(943)修孟渎水门;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孟河入江口建孟河闸;清雍正丁未(1727),开浚小河港。
     清光绪中叶,又用机船自阴沙穿圩开浚。因小河出江近于孟城,河道正直,老孟河逐步失去航运价值,自小河入江,称之新孟河,经孟城入江曰老孟河,新、老孟河北段形成丫字形。
     新老孟河疏浚有史记载就有22次之多 , 其中,唐至清初共浚10次。雍正五年(1727)开通小河港后,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大浚11次。民国时期浚1次。
     新中国后 , 武进县政府先后于1958年、1960年、1965年、1966年,对此河进行了4次大的疏浚。1975年开通浦河,老孟河中段、北段并入浦河,老孟河仅存石桥至万绥一段,计长4.2公里。位于孟河镇西的九曲河(包港)
5.花塘石桥
高架长虹大道东,潮生波溢石梁通。
天寒白鹤归华表,月映苍龙现水中。
春到霏霏杨柳雨,夏来拂拂芰荷风。
夕阳两岸摇红影,普济行人最有功。
     原小河镇南一里许有石桥湾、石桥汛,旧属武进县通江乡九都七图,新中国后属小河乡石桥村,今为孟河镇通江行政村。
     唐宋以后,石桥为孟河入江锁钥,故有汛兵驻守。《唐书•地理志》载:“孟简浚古孟渎,引江水通漕。或云简所开,非也。今水有二源:一自小河至石桥湾,三里而近,潮急而直,谓之小河口;一自超瓢港至石桥湾,三十里而遥,潮曲而迂,谓之超瓢港……其石桥湾至奔牛镇,凡三十六里,则河之故道也。”
     清王铭西《常州武阳水利书》云:“引江水入口,历石桥湾出虹桥,会小孟河,越永乐桥、黄帽桥,绕黄山之麓,由匡家桥至万岁镇,达运河。”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石桥在新老孟河之间所处的突出位置。
     石桥又名虹桥、五相桥,为通江乡著名的古桥之一。清《光绪武进阳湖合志卷三•桥梁》载:“石桥在石桥湾,跨孟渎达小河处。国朝雍正戊申建,乾隆辛酉圮,土人易以木,一名五相桥。按:古五相桥在今虹桥处,明时河沟为大沟门,立无桥也。雍正建桥时,被以五相旧名。”
     石桥西另有红桥,为古五相桥旧址,相传明代建桥时,有五位秀士通过,秀者,德才优异之士也,故名。建于“文革”期间的石桥闸
     石桥为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的祖籍地,石桥恽氏系汉平通侯杨恽之后。清代常州学者张惠言《敕封文林郎恽君墓志铭》云:“恽本杨氏,汉平通侯恽,其子违难,是曰贞道。后迁于毗陵之黄山而葬焉,子孙世为毗陵人。”
     恽代英祖父恽元复,字伯初,号祖南,晚号莲瑞老人,武进人,酷好丹青,缵承家学,又精岐黄术,曾以同知衔署兴国州事,后为湖广总督张之洞高级幕僚,自此,恽元复举家定居武昌。父亲恽爵三,仕名宗培,湖北候补府经历,为八品小吏。1895年,代英生于湖北武昌“毗陵恽寓”。
     今石桥湾仍有建于“文革”时期的河闸,闸上“毛主席万岁”五字完好无损,河闸至今可用,闸侧老街尚有部分百年老宅。而恽代英祖居地旧宅依稀可见,1998年,原小河镇政府在石桥湾恽家村,辟建恽代英纪念广场,又竖恽代英雕像,纪念这位武进英烈。
6.含辉古庵
门前断碣卧斜阳,老子灵光镇太荒。
刘氏宅边丛竹老,葛仙坡畔野桃芳。
丹砂井古清泉澈,宝篆香浓白昼长。
昨夜鹤栖松顶露,道人高坐碧秋凉。
     含辉古庵原名景星观,位于小河镇南二里观里行政村,观里、观东、观西等村,皆因含辉观(庵)而名。
     《武进县小河乡志》云:含辉观始建于西晋泰始年间(265—274),历代扩建,至北宋时,全观有殿宇1000余间,规模十分宏大。据传,道观山门位于与孝都交界的低坝头(洼石桥),后门在观里北仇巷里,南北长达三里,民间流传“骑马关山门”之说。
     早在南宋,《咸淳毗陵志卷二十五•观寺》就见记载:“含辉观在县西北七十里,梁交州刺史称文则宅旧址,宗令纯有记,唐干封元年告成。”清《光绪武进阳湖合志•卷十三坛庙》又载:“唐干封元年告成,中岳有景星之瑞,命天下立景星观,郡守刘德敬以此应诏。宋大中祥符元年改赐今额,后废。元复建,明永乐十一年重修。嘉靖丙辰,倭毁复建,今俗称含辉寺,国朝嘉庆二十四年重修。”
     新中国初期,含辉观尚存东岳殿、三清殿、厢房数十间。1958年,因疏浚新孟河,涉及拆除部分民房,当地政府采取拆除旧观,取其木料,以补农民损失,千年古观从此消失。
7.双池秀水
柳暗花明左右池,风回波皱碧涟漪。
恩覃新宠歌麟趾,则沛朝阳起凤仪。
金殿影涵仙仗近,石鲸沙暖珮声迟。
词澜应运文华盛,红日中天正未移。
     诗人所云“双池秀水”疑为原小河镇九龙大队(行政村)朱家村的两个大水塘,里人呼曰清水塘、浑水塘,或称双池。
     朱家村位于九龙山南,玉皇顶东南山冈为九龙禅寺。九龙山又名黄山,相传楚国春申君黄歇在山读书,故名。黄山虽小,却有九峰,自西向东,蜿蜒起伏,犹如九龙浮游云端,旧志称“厥山临江绝高,有回九龙之势”,故曰九龙山。
     九龙禅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3—519),距今已有1500 年历史。梁武帝与志公和尚有布衣之交,登基后,封志公为国师,礼请志公赴京住持鸡鸣寺,志公却未成行,梁武帝遂在故里(武进万绥)舍宅敕建智宝寺,同时又在黄山建九龙禅院,作为其功德院。
     清水、浑水二池由山泉渗入积水而成,二池犹如禅院双镜,朝夕可照。
     九龙寺前旧有清浊二池,不可思议的是:二池同样由山泉渗入,却是一清一浊,成为本乡一大奇观。
     据传,双池之所以有清浊之分,原因在于清水塘藏有一龙,而浑水塘藏有一蛟。龙潜水底,藏而不露;蛟在池中,整天翻腾,故而龙池清澈,蛟塘浑浊。解放以后,双池因淤而废,“双池秀水”至今难觅遗踪。
     又传,万绥镇东岳庙周亦有二池,一池在东岳庙东南方,一池在东岳庙西南方,池径60余米。东西二池,形圆如珠,犹如龙之双眼,乡人称之龙珠池。今东池已湮,西池尚存,居民仍可利用。
至于诗人所云“双池秀水”,究竟是指万绥东岳庙二池,还是九龙寺二池?笔者认为二者皆有可能。
8.九井香泉
凿成古甃几千春,漱玉澄寒百尺明。
石槛长封苔藓色,霜天频转轱辘声。
穴通海眼鱼龙起,灶接晨炊烟雾平。
入夏往来人汲饮,恰如甘露咽金茎。
     “九井香泉”疑在通江乡万绥镇,今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
     万绥为齐梁故里,武进旧城,这里有遗迹可寻。“九井香泉”或为智宝寺当年池井,并非九口古井,九井只是井名而已。清《光绪武进阳湖合志卷三•水道》载:“考晋太康二年,析曲阿、丹徒地置武进县于千秋乡,即今通江乡。是阜通镇为古万岁街,即武进城址,今尚方广数亩,田无阡陌,俨如北土,如有方井、碗池,多萧梁遗迹云。梁武帝舍宅为智宝寺,池、井皆寺中物,井通江泉,时有枯芦泛出池,唯一角可汲饮。”
     旧志此语与诗云“凿成古甃”“穴通海眼”意思基本相吻。智宝古刹早已无存,而志公井存世于今,位于长力冲压机床厂内,少有人问津。摘自人文中吴寒雪 文/程协润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