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人杰地灵孟河古镇

时间:2022-07-24 15:02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程协润
孟河古镇,素有“嘉黄毓秀,人杰地灵”之称。她位于常州西北30多公里的新北区与镇江丹阳市交界处,古称河渎,后称河庄,又改孟河,还叫孟城,别称“珠城”
     孟河古镇,素有“嘉黄毓秀,人杰地灵”之称。她位于常州西北30多公里的新北区与镇江丹阳市交界处,古称河渎,后称河庄,又改孟河,还叫孟城,别称“珠城”,(明代与民国也称通江乡与通江市)一镇5名,历史悠久。孟河古镇东有黄山(俗称小黄山)、红沙山、狗头山、万家山、吴尾山(又称观音山)、大墩山、九龙山、孤尘山、巴斗山、塔山等9个山头。孟河古镇西有栖风山、嘉山、乌龟山、乌鸦山、庵基山、回龙山等山头。东西两边山峦起伏,蜿蜒连绵有如两条仙龙。介于二龙之间的孟河古城犹如双龙戏珠,故有“二龙戏珠”之说,俗称“珠城”。
一.孟河古镇名称由来
     孟河原是黄山边上长江入口处的一个小村庄——称河渎,后改称河庄。她起源于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从苏州望亭开全国最早人工大运河至长江入口口岸的河庄,从河庄口岸于长江入口处。河庄当时处于常州最西北的内河入长江之益口河,自唐朝元和八年,孟简引江水南工程南注大运河后,改孟渎﹙河庄﹚为孟河。在南宋朝嘉熙初年﹙1237﹚当时由于倭寇猖獗, 受朝廷委派“巡按尚维持疏请于孟河堡筑城,周600余丈,高2丈多,门者五、为水关者二,孟渎贯城中”,派兵205人驻守。从此又名孟河营。另据《常州赋》记载:明代嘉靖年间(1554)长江倭寇常至此骚扰,“自京口而下,唯河庄贼可深入,从大江入孟河,抵奔牛,赴府城至便且易”。所以孟河营“益口是长江滨津要塞”,故明皇朝筑军事城堡于孟河营,派兵1600多名水军,沙浆船50只驻此戍守,孟河营即由此始,后又在孟河“造城设官建署”,从此孟河又改名称“孟城”。
     由此可见,孟城古镇得名于孟河。古镇名称的来历说法甚多,大体可归纳为三说:一说、史志载“汉光武帝刘秀初曾宿井旁,梦民为之指途达江浒,即位后命开孟渎”;二说、东晋名士孟嘉曾隐居于河旁,故其河名叫孟河;三说、唐朝元和中年,孟简浚导孟渎,溉田4000余公顷,姑称之为孟河等等。
     据《武进阳湖县志》记载:早在汉代,孟河还这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小渔村,六朝时的巴斗山﹙今镇江丹阳市界牌镇境内﹚还是长江中孤岛,水涨山没,潮落山出,小黄山东面塔山周围原来是四面环水的洲田。东汉光武帝初年(25),朝廷命开浚河渎,从长江口小渔村一直挖掘到小黄山脚下西边汤巷里河庄口﹙今城北村的汤巷里﹚,它由孟渎一路贯穿到万绥和浦河至养济河、午塘河及小横河等10多条河流而成,全长48里左右,新开好河道已成为京口(镇江)至江阴间连接南运河与长江之间的水上大动脉,是南接奔牛京杭大运河北达长江的重要通江河道之一,遂成了一个水陆通江口岸。新开通的河道使漕粮船只亦可由此进江口岸,分流了漕运,因水路通航,人口逐渐增多,货物交易繁荣,“廛集成市”,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繁荣起来了,来往的人们将通江口岸名为“河庄口”,故人就称之为“河庄”了。
     又据《常州赋》记载:常州刺史孟简在此受朝廷之命扩展老渎河庄的河道,唐朝元和五年至八年(810—813),“引江水南济京杭运河通漕工程,历时4年多,有15万多人参加开浚,民工从外省外地招来之,河成48里灌溉良田四千多公倾。他的水利作用,不独有利武进一县,而有便于常、镇两郡,还影响到苏州和松江”。由于是常州刺史孟简在此督工扩展老渎,故取名为孟渎,镇因河而得名,“河庄”也就称为“孟河了。自唐朝元和八年开通孟河以来的近1200多年,地方志有记载疏浚过孟河的就有22次之多。至清雍正末年﹙1727年﹚又新开通了小河港﹙也叫新孟河﹚;光绪中叶时又开通了小河段的穿心港和拦门沙港后。荫沙港才可以和陆地直接连接,内陆河道才可以直接通到长江,船只也可直接通到长江而无阻了,所以,老孟河的水利和航运作用的显示就已不十分重要了。
     再据《全国地名大辞典》记载:“孟河山在新北区﹝原武进﹞西北30多公里,俯瞰之大江”。据《羊士谔记》,说是东晋桓温的谋土孟嘉隐居于此。嘉山距孟河城十里,原名龙山,《幼学句解》中有“风高九曰,孟生落帽于龙山”之句,嗣后,龙山易名嘉山。由于孟河古镇位于嘉山(即西山、栖凤山)与龙山(东山、小黄山)之间,又形成似双龙戏珠的格局,因而其雅号称为“珠城”。清代重新建造的关帝庙石碑中记有“珠城斗大,孟渎环之,一勺之水,随潮盈涸”之句。宋朝嘉熙初年开始建孟渎寨,驻兵设防。明朝嘉靖33年(1554年)巡抚尚维向朝廷委派御史京官孙翊主持。孟河古城于明朝嘉靖37年(1558)筑成。全城共设5个城门:东门名通江门(意达长江),西门名达润门(意达镇江),北门称翊京门(因孟河城墙系孙监造,而孙是京官,故名之)、大南门称定常门(意定安通常州)、小南门称通信门(因门外有驿道之故)。孟河古城的城墙有高2丈多高,周长有670余丈,大约有5华里之多。整个城墙是南北长,东西窄,城墙是砖石结构。城墙用材料,石是客地运来,砖是就地烧制。南北古城墙跨越内城河处各设水关一个,南水关名金锁关,北水关名玉盘关,水关设有关桥,关桥下可通船,桥面上拾级而上可通便车。古城墙周围都有护城河,出东门和大南门的老孟河上架筑有石质门的丹凤桥和迎鸿桥及便于收放的木吊桥。西门和北门各有木吊桥,小南门口护古城河上的桥叫永丰桥,小南门外有一条几十米长的小街,内城河上船只可直接通航至城外的老孟河再到长江口岸。南北水关均有元木栅为水上“城门”可定时启闭,放行过往护城河上的船舟。至此人们称孟河古城为孟城了,久而久之大家都叫她“孟城”了。
     孟河古城一直是历代朝廷的江防要塞,是常州府抵御南侵及倭寇进犯北部的重要通道和屏障,从宋朝开始至民国年间当朝曾一直派重兵驻防。又说明朝代戚继光在此筑城防倭寇,才将孟河称为孟城。宋朝嘉熙初年期间﹙1237﹚郡守何处信请命朝廷,派精兵205名驻守在孟渎寨;明朝初年期间﹙1370﹚朝廷派兵1600多名,沙浆船50只驻守孟河堡;清朝期间又派兵水军1600多名驻孟河营;太平天国期间曾派重兵太平军驻守孟河城内;民国时期国民党88师辖一营部在孟河古城内关帝庙一带驻防;至1938年前孟河古城内西林寺和城外的娘娘庙各驻有一个营的民国保安部队;1938年日军侵略到孟河古城后曾派一个中队的日军驻扎在孟河古城的城皇庙内与费家;1945年抗战胜利后有国民党的张少华保安第4纵队的一个中队驻防北门外的财神庙内;解放后政府还派一个营的海军工程兵驻扎在孟河古镇的东山内。所以有一首“访孟河城迹,滨江古屯兵,东山对西山,两山夹一城。”这是当年人们为纪念这座抵御侵略的古孟河城而留下的一首赞美诗。
     孟河古镇在宋、元朝时期隶属于武进县的千秋乡,明代隶属于通江市﹙乡﹚的行政中心,﹙通江市期间设乡董,通江市驻孟河古城内办公﹚。清末民初,孟河古镇管辖范围是:东至荫沙口,﹙原小河镇南荫村﹚,东南至马庄湾﹙原孝都乡马庄湾村﹚,南至鸦鹊沟﹙今罗溪镇境内鸦鹊村﹚和琪庄﹙西夏墅镇境内琪庄村﹚,西至丹阳访仙镇独山头村,西北至川门桥﹙今丹阳新桥镇境内川门桥村﹚,北至木桥﹙今丹阳新桥镇境内黑木桥村,东北至界牌镇境内龙皇庙和安乐州村﹙今丹阳界牌镇境内界东村﹚。总面积达332.59平方公里,﹙民国初年1912年与民国二十三年1934—1938年2次称通江市﹚后废市设立了孟河等8个乡镇,部份地方也划归了丹阳县市管辖,所以,现在孟河古镇将设立镇级市,一点也不足为奇﹚。那时在民国年间上海可买火车与汽车的联票,从上海乘火车直接转乘汽车到孟河,即使到了常州汽车站后也不用再签票,直接在站内转车就可以直达孟河了。
     2002年4月,常州市区域调整后属新北区管辖。晋时的武进故古城就在孟河这一带,历史上孟河与万绥分分合合多少次,曾有过七里井、阜通、南兰陵、万岁、万税、万绥等地名,还有孟渎寨、孟河堡、黄山门、孟河营等军事设施究设在何处?今孟河东山南边(双亭村)原龙亭村的前城头,后城头两个自然村名,一直传说是古兰陵时期古代城头,是否是当时武进故城里的旧址,还是孟渎寨,孟河堡、孟河营的老城堡遗址?还有待有关专家考证考古。
     据老百姓反映和1986年出版《孟城乡志》记载,孟河古城墙是从1952年开始逐步拆到1958年古城墙的城砖已全部拆完。据说大部份古城墙砖头是拆迁到常州西门连江桥,用于建造大炼钢铁的高炉了,一小部份是当地生产队和老百拿回去造小房子用掉了,古城墙城基石是在1974年11月疏浚老孟河和新开向阳河时全部拆毁掉。只遗存到定常门一段有50多米长的古城墙在费伯雄故居南边,2006年孟河政府已修缮了一段30多米长的明古城墙与古城门供游客观赏与游览了。
二.辉煌千年齐梁文化
     江南龙城出万岁,常州兰陵源齐梁。孟河名镇探古城,长江明珠放光明,山清水秀似腾龙,连江通海老河庄。公元281年之夏,萧整避北方战乱,举族过江居阜通,万绥故里萧家地,21尊帝籍南兰陵,萧道成与萧衍皇,37位萧氏宰相,执政掌权78年,萧氏名门世代传,兰陵八萧当宰相,李萧各半,一门十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矣。名望萧业传承世族,唐朝一代名相世家,唐代常州历史,第一状元萧颖士,齐梁文化名中华,萧姓家族大兴旺,齐梁文化永耀华。
     公元1700多年前,为避北方永嘉之乱,﹙318﹚在萧何二十世孙淮阴令萧整带领着100多名萧氏族人,来到了当初被称为南兰陵武进的地方“武进东城里”,就是我们今天南兰陵孟河镇万绥街上,当地的街坊居民以大度和真诚的心态接纳了北兰陵的萧氏族人。萧氏家族不愧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伟大家族,他们继承萧氏世训,勤俭朴素,坦诚创业,与当地的老百姓友好相处。他们发扬祖先的爱国爱族爱家爱友的优良传统,利用他们家族兴旺的人气与智慧,经过了160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万绥这块地方站稳了脚跟,开创了新的萧氏历史文化与萧氏事业,先后建立了齐梁两个朝代,从这里故里走出了21尊萧氏执政皇帝,37位萧氏宰相和数百名萧氏文官武将,创造了萧氏家族的骄傲和辉煌。他们在这78年中进行了文化与技术的创新,发展了社会与经济,创造出了繁荣昌盛的齐梁文化大好局面,因而使这里成为了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齐梁文化和南兰陵萧氏历史文化发源地。
     我小时候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十月初六这二天就跟着大人们到万绥街上赶庙会节,﹙齐梁时期就形成了这种庙会节﹚发现万绥街上核心地区流传着许多有关齐梁时代关于萧梁皇和萧氏文化的故事、轶事、传说和历史的遗迹,以及一些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那时候由于人太小不懂得大人们说的事情,所以,只能当好奇故事听听而已。随着自己不断长大成人,特别是接受文化教育后,慢慢地对齐梁历史文化产生了好奇性,特别喜欢听齐梁时期的传说与故事,而且是比较感兴趣地去听了。所以,我们孟河古镇的万绥故里人不管形势多么变幻、社会多么变化、战争多么频繁,他们都坚持着把这些南兰陵萧梁皇的轶事、传说和故事、一代又一代地传到了今天,我们故里人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把我们所能顾及到齐梁历史文化和萧氏名人文化传承下来了。
     当年,我们故里先人和萧氏家族一起参与了齐梁历史文化和萧氏文化的创建,今天,我们故里后人又参与了对齐梁历史文化和萧氏名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近十几年来,我抱着一种对萧氏名人文化虔诚的态度,对齐梁历史文化的尊重和齐梁朝代和萧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惜,通过研究与探讨来捍卫着中华民族中的这一朵优秀传统文化奇葩,为她的传承和发扬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我通过认真学习史料、仔细调研与了解、深入分析和探讨了齐梁历史文化的时代背景与产生的历史原因。
     据《江南通志》记载,西晋太康二年(281)分置武进县,“武进故城”的旧址即在今孟河镇的万绥村一带。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萧何的第20世孙、淮阴令萧整率族人从山东苍山县兰陵镇迁居到阜通镇(今孟河镇万绥村),萧家侨居阜通后,为了保持北方南徙土族的统治特权,维护封建皇权,于东晋大兴元年318年)设置郡县,以北地名南称,改阜通为“兰陵”。刘宋时为了区别北方的兰陵,又改名为“南兰陵”。早在南北朝时(479-557),就出了齐梁两位开国皇帝和21尊萧氏执政皇帝及37位宰相。
     萧家这一支脉定居兰陵后,扎根江南,枝壮叶茂,不仅从这里走出了以萧道成(南齐高帝)和萧衍(南梁武帝)为首的21位萧氏执政皇帝、37位萧氏宰相、数百多名文臣武将和昭明太子萧统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开创了儒道释教圆融的文化新格局,还在这里建造了许多象征皇权的建筑和宗教寺观,形成了一种特色皇权宗教寺观文化。这种历史文化又逐渐进入民间群体的意识中,形成了特殊的历史风土人情和习俗文化。这种具有深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社会习俗熏陶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使他们和睦相处、知书达理、温厚纯朴、乐无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使这片热土繁荣昌盛。
     唐代末年(公元906年),萧何的第47代孙、时任江南节度使的萧桢在反对朱温(后梁太祖)篡唐的战争中失败,不得不带领族人外逃避难,至此绝大部分萧氏族人离开了南兰陵。萧家的后人怀念祖先在南兰陵600年历史中留下的辉煌,把南兰陵称为萧氏家族的“齐梁故里”。“齐梁故里”是我们萧氏祖先的创造,是常州孟河人的骄傲,如今,常州别称兰陵和龙城,常州有不少以“兰陵”命名的路名、单位名,其源其根均出自孟河的古兰陵。
     当年“齐梁故里”的辉煌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战争和自然灾难的频发,使昔日的齐梁历史文明逐步衰败,当年的萧氏古迹已毁殆尽,现在幸存的齐梁与萧氏名人文化遗迹大都是“有名无实”了。如相传齐高帝萧道成的故宅——东城天子路、梁武帝萧衍的祖宅——万岁里、梁武帝舍宅为寺的智宝寺等只见史志记载,只能查考到大概处所,并无遗存实物,与齐梁皇家萧氏相关的“花园里”“兰陵桥”“凤凰桥”“罗妃桥”“志公井”“八大池”等只有遗迹了,通过历代历次战争毁殆,只有少量的志公井、吉祥寺、东岳行庙等少量体现齐梁历史文化的遗存还在。
三.未来新生孟河镇级市
     孟河古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2500多年。她是一个悠久历史、人文荟萃、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齐梁古镇,是辞海中唯一撰写到的江南名镇,她创造了辉煌中华齐梁文化和灿烂华夏孟河医派文化得到了史学家们的一致认可。据(常州市志)记载:孟河古镇早在清民年间生产丝绸产品“孟河绉”曾在清光绪26年和民国4年2次荣获巴拿马金奖。改革开放后,第3次文物普查确认有省级文保单位1处,市级文保单位13处,市、区历史建筑34处,还有1个国家级、2个省级和7个市、区级非遗项目。目前,孟河镇获得全国重点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汽摩配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卫生与生态镇、国家级新型城镇化改革综合试点镇、特色中医小镇等称号。经济与文化发展一直处于江苏省前列,现是江苏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域。
     孟河镇是常州市9个强权扩镇﹝享受县、区级审批权限的镇﹞是国家级未来新生孟河小城市试点镇之一。现已建成﹝通江花苑、齐梁金府、孟河首府、世豪广场、映像江南、通江花园、御隆花园、小河花园、孟河贸易广场、星光城、新城汇隽、云宸府在建等12个花园小区﹞拆建安置的富民花园1一12期等可居住万户以上与500多户联排别墅及大小24个花园小区。新建了孟河人民医院二期及中医一条街、孟河实验幼儿园、孟河实验小学、小河中学与孟河便民服务中心,孟河市民贸易广场等,孟河文体活动中心,汤友常圆梦院,孟河医派书院,孟河书画院,孟河斧劈石盆景博物园,孟河名人长廊等,这为加快新生孟河小城市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最近十几年来,孟河镇党委、政府大力实施“生态立镇、文化兴镇、产业强镇”几大战略。积极推进一镇四区“中心镇区、产业集中区、小黄山旅游休闲渡假区、六万亩农业区”的建设。(新城镇区经省批准规划21.25平方公里,其中小城镇14.75平方公里;2个9.50平方公里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15.4平方公里的小黄山休闲渡假区和南兰陵与小黄山省级美丽新农村。2.3万多亩新北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1000多亩江苏齐梁生态园。)这为加快构建新生小城市“四位一体”发展新模式,不断探索旅游带动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新途径。
孟河镇根据总体发展规划,还将建设涵有丰富历史文化内容齐梁书画院和小黄山书院等,以及孟河镇大型文体活动广场。抓住为疏浚新孟河与开发小黄山旅游休闲度假区,把孟河定位以旅游型为主新生现代化新型小城市,建设可供全国和世界各地游客游览的全域旅游型新生小城市。
     2016年8月17日,时任常州市委书记阎立(现任省政协副主席)与新北区委书记周斌(现任盐城市长)、区领导李小平等一行专题调研小黄山旅游度假区规划。在详细了解小黄山旅游休闲度假区进展情况,听取龙控集团、孟河镇和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后。阎立指出:当前小黄山规划日趋成熟,对其认识的一致性越来越集中,其可行性也越来越明确,下一步,小黄山规划要进一步立足可操作性、可实施性,要围绕六大主题,把握时间节点,分步实施,逐步推进,一个个项目进行落实,一个个板块成熟推出。要围绕孟河镇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孟河医派文化,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全新的旅游业态。
     阎立还指出:当前,全市正全面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建设一批特色中心镇和美丽乡村示范村是重要内容之一,小黄山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要与全市推进产城融合紧密结合,抓住孟河镇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这一契机,把旅游全域化和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准确定位,打造西部美丽乡村。
     据了解,小黄山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15.4平方公里,以小黄山森林公园为核心,依托其绵延的山林地貌,通过运动与自然的交融,打造成为连接各大版块的中央绿肺。围绕小黄山森林休闲公园,分别打造“水泥森林”文创区、九龙禅文化园、孟河古镇、田园农庄、龙亭颐养村、山地运动公园共6大片区。以自然为基底,构建山林田园生态网,以史文化资源为脉络,提升大颐养文化内涵。秉承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山田为体,孟河医派文化为魂,生态为先的理念,打造山林田园、美丽乡村型旅游休闲度假区。总投资50亿元开发建设孟河小黄山旅游休闲度假区一期项目,于2017年12月7日,正式动工建设,在2021年11月23日,一期项目正式开门接待市民与游客了,同时,开启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孟河古镇一日游的活动。文/程协润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