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人文论坛 >

反思、传承与创新,重现名城辉煌

时间:2012-09-10 10:21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叶舟
《名城常州》将常州城市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熔为一炉,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

       斯宾格勒在其名著《西方的没落》中曾言:“人类所有的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每个城市都一定会有其自身的发展模式,而且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积淀。常州过去几千年的城市发展历史也是如此,数千年来,这座城市人文荟萃,经济繁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和胜景,同时也为中国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国现存最为古老的地面城池遗址——距今2500多年前的淹城便证明了常州城市发展悠久的历史。宋代常州城市规模位列全国第四,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李孝聪先生更把宋代常州城视为中国古代开放性城市布局的代表形态,是中国商业都市格局的典型代表。明清两代常州学术繁盛,成为举国闻名的文化之城。查慎行有“毗陵自古称诗国”的美誉,龚自珍更有《常州高材篇》,以“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来称颂这里的人才辈出。民国时,在本地传统手工业、商业的基础上,走出传统,变商为工,建立起近代工业,走出了被学者称之为“常州道路”的中国中小城市地方工业化之路。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州又成为现代工业明星城市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重要的试验田。今天,他更是成为耸立在长江三角洲的特大城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孕育着新的希望,闪耀着迷人的吸引力。对于常州城市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认识与研究,已成为研究江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环节,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作为曾经创造出如此灿烂文化的先人的后代,今天的常州在为先辈感到骄傲的同时,更感到了身上所肩负的继承与创新的重任。常州市政协文史委这几年便把有重点地挖掘整理地方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城市,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作为责无旁贷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进行。文史委相继出版的《魅力常州》、《书香常州》、《运河常州》等弘扬城市精神,提高城市品位的优秀成果,均获得了各界的好评。而新近出版的厚厚两大册的《名城常州》则是政协文史委有重点地挖掘整理地方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城市,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最新成果。这本书从名街名胜、古镇古村、故居故迹等篇章为切入点,既介绍了如青果巷、前后北岸、天宁寺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历史名胜和历史街区,又介绍了恐龙城、嬉戏谷、运河五号这些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文化创意成果。全书以常州城市历史文化发展演变为纽带,为我们揭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常州城市演变发展的画卷,从中可以看到常州城市的独特风姿。其中很多资料和图片都是第一次公布于世,为全面系统地展示常州城市文化的历史变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今后常州城市变迁历史的学术研究和常州城市文化的开发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久前,常州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将常州打造成为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名城的目标。《名城常州》这套书的问世,应该是常州打造文化名城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对常州城市文化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将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近三十年来,伴随着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社会的全方位深刻变革,我国的城市已经进入一个以快速发展和结构性调整并行互动为特征的城市化发展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2000年还只有36.22%,而到了2011年,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0%,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逆转,由此,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以及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及其深刻的变化。伴随着这一总的城市发展趋势,许多城市正在通过空间结构的重大调整展开大规模的旧城更新,以实现旧城的可持续发展。常州这样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名城和那些远离城市的文化名镇名村不同,老城内部不但肩负着保护重任,而且还必需不断满足中心功能提升和空间结构调整的要求。这一无法规避的矛盾使得常州这样的城市历史文化环境保护问题变得错综复杂和日益严峻,这也是摆在所有常州人面前的难题。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保护和发展其实并不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我一直认为,一个城市如果保护不好历史文化,这个城市不可能会有长远可持续的发展,但同时,如果解决不了发展问题,历史文化的保护也绝对不可能成功。我们所见的所有历史文化保护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都在证明这一点。每个城市都永远处于发展之中,因此,任何一座文化名城不应该只停留在过去,也不应只反映当前,而是应表现出一种尊重过去,重视现实,融入未来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名城建设从保护“死”的文化遗产走向建设“活”的文化遗产,真正解决历史文化保护可持续的问题。《名城常州》便将常州城市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熔为一炉,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以这本书的出版为契机,传承文化,吸取教训,深刻反思,应该是常州进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