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30年代,艾青在常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时写了一首以“常州”为名字的诗歌:“这里是一片低矮的住房,朝向天,晃着灰白的反光,人走在街上,耳边永远是一串包车的铃声混合着,那店铺里收音机低级的歌唱,围困住你!……”当时艾青这个文艺青年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小城市所特有的氛围经常会加重他的抑郁和孤独,然而奇妙的是,每当我看到这首诗的时候,都会有一种久违的亲切的味道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脑海。童年时的夏天,我在这座城市数不清的幽长小巷穿行时似乎就是这样的感觉。 我是出生在常州城中的,童年时住在北直街,经常穿梭往来于城中的各条大街小巷之中。在小时候我的眼中,这些街巷都显得很漫长,走来走去好象都走不到尽头。有时走在这些幽静的巷子中,慢慢地整个天地都开始变得昏暗起来,让我觉得有点小小的不安,但又带着探险的快感,还曾不止一次幻想在这些小巷中发现到某些宝藏和秘密。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些街巷在我眼中不再漫长和神秘,而是显出了它们的狭窄、短小和破旧,我希望他们变成宽广的街道和高耸的大厦,这一刻的我其实和当年的艾青有着共同的感受。可是直至等到童年的街巷真正变成宽广的街道和高耸的大厦时,我才明白失去的是什么。 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改造,常州城旧日的风貌日渐逝去,昔日的老街巷正逐渐消失在现代建筑的阴影里,唐家湾的清清流水流走了老常州的芳容旧貌,西瀛里的隔世繁华正一步步地走进回忆,那一条条错综曲折的小街幽巷,青石板路,雕梁画栋的院落,以及每一扇门背后曾经上演过的精彩纷呈的故事都已成为过眼云烟。我每次回到常州时,经常在尚存的街巷中去寻找童年时的点滴记忆,也常翻阅古籍,希望找到一点点线索,希望可以在脑海中去复原当年的城市风貌。当我在常州的街巷上漫步,随意一座门楼,一眼老井,一棵老树,一扇影壁,一扇木雕门窗,都可能会让人眼前一亮,发现久违的惊喜,让人回忆起古人所言“临风纵棹独夷犹,两岸垂柳拂画楼”,“溪流一曲巷双条,灯影三层接画桥”那般如诗如画的意境,令人陶醉不已。有朝一日把这种意境变成文字,重现当年的街巷风景,成为我心中的一个小小心愿。 中国历史上以街巷为研究对象的书籍早已有之,从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朱一新、缪荃孙《京师坊巷志》到丁丙的《武林坊巷志》,均是一代名作。常州有着悠久的历史,保存有坊巷字号图,更有着前后北岸、青果巷这样全国知名的街巷,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写一本可以步武前贤的《常州坊巷志》。因此当薛焕炳先生向我提及他正在写作《常州街巷》时,我对他的雄心壮志非常认同,也迫切地盼望着能早日看到他的最终成果。当今天的我捧读着还散发墨香的《常州街巷》时,心里的感慨也可想而知。 薛焕炳先生以多年的资料积累,加上辛勤考察和爬梳,化作了数十万字的煌煌大作,详尽地介绍常州街巷的命名缘由、历史变迁,街巷中的名人掌故、趣闻轶事、历史事件和风貌变迁。薛焕炳先生写作本书时的用意之诚、用心之深、用力之勤,相信认识他的人都有所了解。正是由于他掌握资料丰富,论证谨严,加之引人入胜的叙述风格,使得《常州街巷》一书颇具实用性、欣赏性和收藏价值,无疑将成为研究常州城市历史的重要史料。当然,我还有些不满足,如果能够引入计算机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让常州坊巷字号图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常州古老的街巷不再只是纸面上的文字,让读者有着更直观的印象,为对日后常州的街巷保护提供更多的资料,那可能会使这本书变得更完美。不过,这只是我的苛求,这本《常州街巷》已经带给我们足够多的东西,帮助我们留住了很多过去的回忆了。 想到这里,我又不禁有另外一些思絮。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这样写道:“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的多…”中国的城市究竟是更需要开阔的马路?还是应该尽可能保留这些街巷呢?至少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曲巷通幽的街巷格局恰恰是老常州风貌的精髓。也许今天常州人生活中的传统情调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日渐稀薄了,但我相信,应该有很多常州人会认为,年代久远的老街幽巷,古朴隽雅的老宅建筑,灵动细腻的江南文化才是正宗的常州味,这也是这座古城最让人珍重和难以忘怀的东西,是这座城市真正的灵魂。如果未来我们只能在《常州街巷》这些书中去寻找那些逝去的时光,那是一件令人感到多么沉痛的事情啊。留住老常州的意境和韵味,留住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我想这不应该仅仅是薛焕炳先生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文/叶舟)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