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常州》《常州古园林》《唐荆川诗文集》等书籍的正式出版发行,是常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高度重视;金坛、溧阳、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辖市(区)政协的大力支持;常州市规划局、文广新局、园林局、旅游局、档案局、城建档案馆等单位和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由常州市政协文史委、常州市唐荆川研究会编,市政协副主席朱剑伟主编。这些书凝聚着专家、学者和文史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经过两年来的精心策划、组织编撰,由凤凰出版社于2012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今天,由常州市人大、常州市政协在这里举行赠书仪式。我受编委会的委托,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书籍的编辑出版工作情况。 一、《名城常州》 1、编辑出版《名城常州》的目的与意义 《名城常州》是常州市政协十二届学习与文史委员会,继《运河常州》、《地名常州》之后,形成常州政协文史系列众书,彰显特色,打造品牌的又一佳作。编辑出版《名城常州》,立足于挖掘,精心于整理,着重于史实,利用现存的历史街区、古镇古村、名人故居、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系统记述常州今天的光华与曾经的精彩,向公众展示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动的古典神韵;同时,结合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精品城市,打造文化名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决策,为加快推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目标,发掘城市历史文脉,彰显文化名城特色,发挥政协在文化研究上的优势,做好基础性资料工作,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本书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名城要素的梳理,对龙城内涵的挖掘,对常州文脉的把握,初步摸清地方现存的物质文化遗存,以佐证常州在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所占居的地位。 纵观常州近2560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常州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贡献,突出表现在思想文化、学术教育、文学艺术和文化名人辈出等方面。特别是以“经世致用”实学思想为常州地域历史文化重要特征和“文昌星聚”的文化现象,其意义之重大、之深远。市政协原主席于超在《名城常州》序言中,已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和概括性的阐述。 2、《名城常州》的策划与编撰 基于围绕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和常州文化大发展的考虑,在经过广泛调研认证的基础上,2011年组织了编委会工作班子,确定2012年6月正式出版,“两会”期间首次发行。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如何有重点、有特点地编写好《名城常州》,真实而系统地反映常州历史文化的城市特色?对此,我们认为,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生命,是这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之处。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更要有历史文化传统,成为这一城市的特色与记忆。就像提起杭州,就会想起西湖、六和塔;提起北京,就会想起故宫;提起桂林,就会想起漓江山水。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就是财富,就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常州的地域文化,既有历史的属性,也有现实的意义。历史悠久的常州,现代的发展与成就,与其过往悠悠的步履迹脉相连。今日万物生命之根系,存在于历史的土壤中;当下事物运动之动能,亦由历史而累积。因此,回望和总结常州地域文化,不但可以建立一种文化自信,也能从传统中为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事业,寻求到借鉴与经验。我们在形成这一编写思想的基础上,并根据常州历史文化特点,策划和确立了以常州概述、现有保存的名街名胜、古镇古村、故居故迹等为主要内容的编写提纲,试图突出重点地彰显常州历史的发展轨迹和城市文化特色。 鉴于此,从《名城常州》书目设置可以看出,我们是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力求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常州历史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丰富魅力。编委会要求参与编写的作者,在撰稿中,力求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继承前人与今人研究常州历史文化的优秀成果,又要力求有新视角、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以体现学术上的创新精神。二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编写《名城常州》肩负着普及常州文化和提高常州文化研究学术水平的双重任务,要努力做到在普及常州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知识传播给广大读者,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并在此基础上力求涵盖古今,兼融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及常州文化的价值理念与实践方式。 3、《名城常州》上下卷的特点 (1)、“常州概述”有新意。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常州的历史沿革、历史地理、历史区位、城市变迁等内容。其中许多历史性地域图均为首次发表。 (2)、“名街名胜”有创意。在编撰中我们没有孤立地看待一个个古建筑和古街巷等历史遗存,而是把它们放在关系到一个城市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之传承的有形载体、文化体系、历史链条中去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着力表现这些历史遗存所承载的千百年来的常州民风民俗、文化特征,从而判定它们的价值,彰显了作为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 (3)、“古镇古村”有看点 。“古镇古村”作为常州地域的文化符号,其每一方街镇村庄,每一个历史段落,都富有深邃的文化景观,意涵深远。她源于先人的艰苦卓绝的开拓与奋斗,以及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编撰中以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的负责态度,着力整理好这份记录,将常州古镇古村的多彩画卷渐次展开,呈现给读者。从而也希望能唤起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 (4)、“名人故居”有份量。选择以现存名人故居为切入点,以地域历史文化演变发展为纽带,侧重撰写所述历史人物,或政治、或经济、或学术、或文学、或艺术等社会活动、治学创作和思想风格之嬗变,力求从社会文化空间和历史演变时间两个方向探觅其“因”与“革”的关系,在充满“温情与敬意”之中,坚持以理性的态度,力求客观地反映所述历史人物形象和生存状态,贴近所述历史人物当时的生态环境,沟通古今求真求实的审视态度,从而更好地巡礼、了解常州地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轨迹。 (5)、“文物古迹”有价值。对常州现有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面而系统地展示,特别是金坛、溧阳。各级文物不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作了全面的介绍,力所能及的还原历史,从而视今探古,唯物以求;而且以详细的表式作附录,一目了然很清楚。 (6)、书中附录有特色。常州市区历史文化街区附录;常州地区古镇古村附录;中国古建学人在常州;常州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含文物保护控制单位)一览表,为本书补充、完善、更加添彩。 (7)、装帧设计有亮点。《名城常州》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生前题写书名;封底印章由常郡篆刻家王日曦先生镌篆;江苏人民出版社许文菲先生封面和版页设计;全书彩色印刷,封面采用亮彩雅柔特种纸,内页采用玉龙书纸,封面工艺:书名上UV,封底印章烫红金。书壳采用157克铜版纸彩印覆膜标在3毫米木板上,上下采用140克布纹,另加塑封。 《名城常州》上卷封面,选图六十年代的常州红梅公园;下卷封面,选图本世纪初白云渡(鉴于1919年上海东方杂志刊登)。 二、《常州古园林》编辑出版的情况 在编撰《名城常州》中所约,由原常州市园林局副局长邵志强和邵璐女士合著的《常州古园林》一书,是邵志强、邵璐在园林行业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地意识到常州悠久的园林文化,是整个常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整理和重塑常州园林文化的悠久历史,是应尽的责任和使命。 该书最大特点是:在常州文化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记述了常州古园林文化演变和发展历史。在时空跨度,上溯汉代,下至民国(近两千年);内容上涵盖皇家离宫、官府、寺院、私家宅第等各类园林达百余座。其目的在于更好地继承借鉴优秀传统园林文化,彰显常州园林文化特质,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脉络,为常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完善有关资料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常州古园林史料缺乏,图片资料查找更是难上加难。除了文徵明画“洛原草堂图”、钱维城画“舣舟亭全图”、谢伯子画“寄园图”以外,还有保留到现在的近园、约园、意园、未园、陈渡草堂、舣舟亭等有史料和照片(图片)外,其它似乎难易找到。江可群先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精心绘画近40幅作品,他的精美画作,一方面使读者对常州古园林有了深邃的感知认识,另一方面使《常州古园林》增色不少。 《常州古园林》它的重要意义,正如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王浩教授为该书作序所言:为常州园林文化史填补了空白。也为江南园林,乃至中国园林文化添上了浓重的一笔。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全面了解常州古园林文化的史料性兼艺术性的好书。 三、《唐荆川诗文集》编纂出版的情况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不仅是明代嘉靖年间抗倭名将,也是唐宋派古文家代表人物之一,在明代历史上有相当地位,对常州地方文化更是影响深远。其诗文著作《荆川集》十二卷,生前即由友人资助出版,当时即翻刻数次。荆川先生逝世后,其子唐鹤徵整理出版了《南北奉使集》二卷、《荆川续集》六卷。后又将两书合编为《荆川先生文集》十七卷,于明万历元年由纯白斋刻印。民国时商务印书馆将此版本影印入《四部丛刊》初编,成为现代最通行版本,因无标点,使用起来仍感不便。 常州市唐荆川研究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在积极开展各项研究工作的同时,深感有必要将其文集重新点校出版,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一个完备可靠、便于使用的版本。常州乡韵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李邢飞先生,热心地方文化事业,曾经组织有关人员根据清末缪荃孙金陵书局刻本初步进行标点,并对全书加以注释,但是离出版要求尚存在一定距离。经过慎重考虑,常州市唐荆川研究会(挂靠常州市政协文史委)决定按照当今古籍整理规范全面重新整理,先出点校本,以满足研究人员需求,以后条件成熟再出注释本。经过几年辛勤努力,研究会组织专家学者完成了此项点校工作,并请南京大学周群教授和孙彦博士审核,于2012年6月由凤凰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此次点校有以下几个特点: 1、搜集众多版本,首次对唐荆川诗文作品作全面校勘。此次点校以《四部丛刊》影印万历刻本为底本,与清缪荃孙金陵书局刻本全部对校一遍,参校明嘉靖刻本《荆川集》十二卷、《荆川续集》五卷、《南北奉使集》二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荆川集》十二卷、清康熙刻本《荆川集》十八卷、《常州先哲遗书》本《荆川集》十八卷以及相关文献。 2、补充佚文数十篇。此次整理根据嘉靖刻本《荆川集》、《荆川续集》、唐鼎元所编《荆川公佚文》、《荆川弟子考》、《具茨文集》等补充佚文数十篇,这些诗文作品不少是首次披露面世,对深入研究唐荆川生平与思想有相当大的价值。 3、附录传记五篇、序跋五篇。此次整理为便于了解荆川生平,专门自民国三十七年《毗陵唐氏族谱》第二十册所收唐荆川传记资料中选出史料价值最高的五篇,作为附录一。同时,为方便了解历次刊刻情况,将嘉靖刻本、万历刻本、康熙刻本、常州先哲遗书本、金陵书局本序跋题识汇集在一起,作为附录二。 唐荆川是被尊之为常州文学传统复兴第一人。在文学成就上,是晚明“唐宋派”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以“本色”为核心的文学理论来源于其“以天机为宗,以无欲为工夫。”的学术思想。唐荆川的以天下为已任、勇于任事、经世致用的思想,对晚明东林学派理论,以及清代“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等经世致用和言内意外的实学精神的形成有着先导之功。唐荆川被明以来的学者誉之为继王阳明之后的又一位文武兼擅的重要历史人物,更是我们系统研究常州思想和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理程碑式的人物。深入对唐荆川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了解和认识常州的历史文化特质和文化现象。因此说,《唐荆川诗文集》首次按照古籍整理规范点校出版,是近几年来,常州在唐荆川研究工作上的一大成果。亦是对我市进行发掘城市历史文脉,重塑文化名城特色工作的重要贡献。此书的出版发行,必将对唐荆川研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综观参与《名城常州》、《常州古园林》、《唐荆川诗文集》等书籍的编写、点校工作的同志,都是对常州历史文化有研究有专长的学人与专家。他们虽然都有着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工作繁忙,但却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对待撰稿,克服种种困难,钩沉搜索、爬罗剔抉,精思细虑,数易其稿。即使是一张图片、一处引文,也绝不马虎。为使读者阅读方便,他们在通俗表达方面下了一定功夫。主编、副主编也为这几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和心血。在此,我代表编委会向各位作者、编委会成员、凤凰出版社的编辑以及为这几本书的编辑出版作出贡献的所有单位和个人,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这几本书的编辑工作,由于时间紧迫、编写水平有限,又受史料等方面的局限,书中难免有所疏漏与错误,敬请广大读者和在座的各位提出宝贵意见。(文/卢联珍)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