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薛焕炳是个非常怀旧的人.但他新著<常州街巷>,却远不止“怀旧”二字所能囊括。倘持此陋见,则完全忽略甚至无视了这本书的深湛意蕴所在。 “怀旧”,是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但同为”怀旧”,其襟抱与境界,却有着天壤之别. 柔情依侠骨,剑胆剖琴心--这是三十多年来我一以贯之地敬重焕炳兄长的全部理由.他在任何岗位,都有不辱使命的竭诚践行,都有义无反顾的奋勇担当.甚至超出他职守的\只要对社会有益\对百姓有益的事项,他也常怀忧思,并勉力奔走. 他曾久居城外,却如版本学者珍爱名贵古籍一样, 对常州城垣内的人文史迹爱之弥深,且如数家珍. 曾有不少有识之士,对常州老城池、老街巷作过细微的探寻和记录。薛焕炳感佩之余,更难扼制心中亲历亲为的冲动..他想尽已所能, 对常州旧城的地面陈迹(和遗韵)作一番全面系统的史海钩沉。既描摩它的物质形态,更彰显它的精神内涵. 仅仅一年时间,他真的完成了这项”集腋成裘”的精细工程,并基本达到了完美呈现的预期效果. 展读此书,能让你在手不释卷之时,生出许多感慨: 这是一种痛定思痛的深切缅怀.缅怀一座古城昔日的神韵.以街巷为载体,将旧时的市井生活情态,平民百姓的杰出智慧,凡人不凡的精神操守,生动鲜活地展示出来.从中,你能感受到它真切的脉动和体温.缅怀中的形貌已矣,固然是为一憾,但缅怀中的神韵未得很好承继.才更令人满怀痛楚. 这是一次含辛茹苦的深入寻访.寻访一座古城的文化底蕴.凭着强烈的文化自觉自省意识,薛焕炳早在没有著书意图时,就无论寒暑,单骑四出,走街串巷,寻源问迹..古城街巷是可触可摸的温馨历史,也是有血有肉的珍贵记忆.可惜这种温馨\这种珍贵我们已经拥有得很少了.基于这样的质朴情怀,他持之以恒地关注着古城街巷的些微变迁..每当消失一些旧迹,他就痛心不已.因为难忍的心痛,所以迫切地行动.于是<常州街巷>就在他手中应运而生.对每一处街巷的陈述,他都尽可能地资料备详\信息丰沛.有巷弄的长度\宽度\走向如何, 有兴建或形成的缘由和发展轨迹,更有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介绍,还不厌其烦地引用了先人们诗、文、赋、志的描述与记载, 巷弄纤细着,却集纳着多少人文历史的厚重,里坊幽静着,却潜藏着多少振聋发聩的轰动。 这是一曲声情并茂的双重吟唱。家园温婉,故土馨香.旧迹蕴文,古城流芳.每念及此,凡热爱家乡的常州人都会觉得欢心可牧,薛焕炳更是如此. 当多少鲜活的人事,多少传奇的掌故,多少风雅的韵致一一生动\细微地在眼前和笔下奔涌而出, 那欣悦感是酣畅淋漓的,人也仿佛置身于另一空间,正信马由缰地吟唱着欢快的田园牧歌;但一当返回现实,目睹着牧歌中的一切都已成断简残编,他又黯然神伤.我读”常州之里”一辑时,每每被其中引人入胜的美谈妙趣所吸引,正愉悦间,总难免有一支残酷的”豹尾”横扫过来,让你瞬间跌入悲慨的泥淖.,这里不妨陈列部分这样的”豹尾”: 西瀛里,原貌无存,里名沿用至今; 济美里_小巷无存,里名已成历史; 传胪里,小巷无觅,里名被废; 栖凤里,小巷无觅,旧名不存; 仁让里,小巷无觅,里名被废; 临川里,巷名被废,旧迹无存; 双贤里,小巷无觅,里名不存. 三近里,小巷难觅,里名无存; 振远里,小巷无觅,里名不存. 如此”豹尾”无疑象冷血的”终结者”,而偏偏出自热血柔肠的薛焕炳之手.那种无言的悲壮\凛冽的凄美充塞于膺是何况味,我们感同身受.真是牧歌余音未息,挽歌接踵而至. 这是一生矢志不移的顽强坚守。古城池的旧时街巷,是物质形态的人文历史当这种形态已消失殆尽时.是”审时度势”地选择放弃,还是勉为其难地继续坚守?薛焕炳以及他的前辈们和同道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守.哪怕这坚守是螳臂当车,哪怕这坚守是杯水车薪.哪怕这坚守会遭世人嗤笑甚或诋毁.这部厚重的《常州街巷》,,就是为这坚守营建的一座坚固堡垒.它为我们复原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旧时常州,其中洋溢着儒风蔚然为东南冠的文采风流.展现着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的繁华锦绣.为力求完备,书中附录了宋代至民国时期的常州城垣示意图,以及清光绪年间至1948年的常州坊厢和街巷录\桥梁录.对于众多以崇文尚德\重义尚贤题旨命名的巷\弄\里.薛焕炳不厌其详地掇英咀华,融知识性\传奇性\趣味性于一体地娓娓陈述..而与之匹配的大量旧街巷老照片或插图,则让所有五十岁以上的常州人都眼熟能详,并在砰然心动中重温着小巷深处的童年时光.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