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国名人影视剧作品中,《秋之白华》是一个异类。不同于传统手法,《秋之白华》在视角、剧情、演员和风格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清新、时尚、浪漫,为主旋律影片“辟一条光明的路”。 这部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常州市委宣传部、常州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影片,不仅成为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推介向建党90周年献礼的15部影片之一,迄今已经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奖;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组委会奖、最佳摄影奖;中国金鸡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等荣誉。 诗意导演+金牌编剧,强大主创阵容成就高水准影片 《秋之白华》高质量的艺术水准,从影片主创阵容就可见一斑。《唐山大地震》金牌编导苏小卫,第五代著名导演霍建起、“谋男郎”窦骁、“谋女郎”董洁,这样的组合,为影片的浪漫唯美奠定了基调。 据亚细亚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沈爱华透露,曾为《唐山大地震》等电影担任编剧的苏小卫很少做“命题作文”,多次北上沟通后,最后是一句话打动了她——“瞿秋白是我们常州的骄傲,他的女儿年纪很大了,如果我们不帮她拍这部电影,就没人张罗这事了。”苏小卫还说服丈夫霍建起,放弃大片机会来执导《秋之白华》。 演员的选择曾让不少观众感觉有点意外,但事实证明了制片方的精准眼光。单眉单眼的新人窦骁,尽管很年轻,但可塑性很强,外形与青年秋白相似度极高。而董洁清纯娇小,带着“五四”时代的清新感,搭档起来非常和谐。霍建起也给演员的表演打出了高分:“好看的演员很多,但要找一位具有年代感及个人魅力,又要符合瞿秋白气质特色的演员,窦骁非常合适,也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个角色。” 写瞿秋白令苏小卫感觉“很有挑战”,窦骁为台词苦练俄语 《秋之白华》跳脱传统红色题材电影的套路,以爱情为主线反映时代背景和人物命运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但对苏小卫来说,瞿秋白的36年人生虽短暂,却非常丰富和复杂,创作过程很有挑战性。 “我试着寻找与观众的沟通点。最初的设想是只写1924年的爱情和革命故事,片名叫《蜜月》。那一年瞿秋白和杨之华相遇、相爱,国共两党也合作紧密。但这个方案没有通过,很多人觉得一年时间对表现瞿秋白来说,不够全面。”苏小卫说,于是便有了影片后半部分的“婚后10年”,“他们的故事很难写,但我相信人物和内心更重要。” 曾翻译《国际歌》的瞿秋白俄文功底深厚,而片中窦骁的大段俄文台词也令人惊艳,为了以纯正发音让人信服,剧组专门配备了一个俄文老师,每天至少花6个小时教窦骁练习俄语,做足了功课。 唯美浪漫赚得观众口碑,创新突破获得业内盛赞 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上,《秋之白华》深深感染了在场的学子们。放映结束后,全场掌声经久不息,难掩激动的大学生们争相表达着对影片的喜爱。“很多人总觉得85后、90后缺乏责任感,这是对我们的误解,我想任何年代的年轻人都向往这样真挚神圣的爱情,也有这样报效国家的愿望!” 接下来的上海电影节上,《秋之白华》成为中国新片展映单元暨电影频道传媒大奖的开幕影片,不少观影者对影片的“美”大感意外:“景色美、演员美、故事美、服装美,没想到红色电影能拍成这样!” 业内人士也对《秋之白华》的创新和突破给与了极高肯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王一川说,影片将宏大的革命叙事个人化,更能够深入到观众的内心;从场景到对白,都尽量将革命诗意化,重建了一段水乳交融的历史;讲述了历史故事,却能贴近今天时尚的年轻人,激发起认同与共鸣。 (文/贾帝 谈必行)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