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合上《寂寞烟云的绝世风华——陆小曼情传》这本书,我的内心五味杂陈,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在胸中不断发酵。 在许多前尘往事渐成云烟的多年后,陆小曼的母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小曼害了志摩,志摩害了小曼。”所谓旁观者清,尤其作为陆小曼至亲至爱的人,陆小曼的母亲曾处于漩涡中心,亲眼目睹事情过程,经历了爱女的变故,在认真思考反省后,她得出如此的结论,应该是中肯、精辟的注脚。 所以,徐、陆那段惊世骇俗、你侬我侬的婚姻,恰恰是让陆小曼的后半生陷入多舛、坎坷、寂苦命运的由头。如果把陆小曼63年的生命喻作一条长河,那它像座分水岭,二十九年前,是一条如九寨沟一般五彩斑斓、清澈晶莹、灵动跳跃的河流,周围草长莺飞、花红柳绿、姹紫嫣红,令人如醉如痴,顶礼膜拜;而二十九年后,是一泓泛着深绿的老潭,礁石杂陈,寂寥哀怨,神秘清洌,却有着深水流渊的宁静和深邃。 称陆小曼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可谓名副其实。她精通英法两国语言,擅弹琴,会舞蹈,工绘画,谙昆曲,能写诗写小说写剧本,加上天生丽质的相貌、高贵从容的气质、睿智不俗的谈吐、聪慧敏捷的思维、端庄得体的举止,曾被胡适描绘为“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郁达夫说“陆小曼是一位曾震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刘海粟更盛赞她“一代才女,旷世佳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代绝世才女,她的人生却风云变幻,跌宕起伏。都说性格即命运,此话不无道理。 总感觉,29岁前的陆小曼是清纯得不食人间烟火、误入凡间的天外仙子。她家资雄厚,不愁衣食,父亲陆定在风雨飘摇的民国时期,稳坐北洋政府财神爷之席整整二十载,令陆小曼从出生之日起,便拥有贵族千金的光环,优越感与生俱来;而母亲吴曼华知书达礼,才华横溢,是常州白马三司徒中丞第之后代,有深厚的古文基础,对陆小曼从小悉心调教。加上陆小曼是夫妻俩九个孩子中唯一幸存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因此,陆小曼的性格中多了些享乐、任性和娇蛮,她我行我素,敢爱敢恨,坚持自由,这些特质,为她后来婚姻生活的一波三折埋下了伏笔。 陆小曼的第一段婚姻,如果按时下流行的说法,其实是“闪婚”。王赓是她父母相中的一只“潜力股”,他气宇轩昂,谈吐不凡,虽家道中落,但清华大学毕业、进而美国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转西点军校精英班的留学经历以及美好前程,使他很快成为了陆家乘龙快婿,陆小曼、王赓举办了轰动京城的豪华婚礼。但因为呆板严肃的军人习性,王赓却不解小曼的曼妙少女情怀。 这时,胸中饱怀着对爱、对自由、对美的狂热追求的徐志摩出现了。“翡冷翠的一夜”开启了两人倾心相交的前奏,刘海粟摆下的“鸿门宴”让这段恋情昭然于世,舆论哗然,母亲竭力反对,然而陆小曼却以飞蛾扑火的决绝,勇往直前,历经种种波折,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对于徐、陆的结合,有些人不给以祝福而抱以鄙视和不屑,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梁启超的证婚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应该说,梁启超阅人阅事无数,他由因推果,目光之尖锐之准确,让人唏嘘感叹。 事实证明,徐、陆两人相爱容易相守难。首先,徐志摩一以贯之的对爱对美对自由的追求,让陆小曼对他的情感在一次一次醋意中日渐淡泊。其次,陆小曼作为富豪之家的骄奢小姐,依然贪玩、懒散、娇慵,沉醉于纸醉金迷的奢糜生活,经常出入夜总会跳舞,包剧院唱昆曲捧戏子,进入豪华赌场打牌,赴高档餐馆觥筹交错,尤其是因体弱多病而染上了鸦片,这些让徐志摩的经济捉襟见肘,苦不堪言。同时,陆小曼的公婆始终不喜欢她,让陆小曼心中不悦。而徐、陆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南北分居,更拉大了他们的罅隙。于是,浪漫的爱情在一地鸡毛的庸常中渐渐伤逝。 1931年11月19日,对陆小曼的人生是一个重大转折点,随着徐志摩搭乘的飞机失事,陆小曼陷入无尽的悲怆,终日以泪洗面,但雪上加霜的是,世俗把徐志摩的死归咎于陆小曼的奢华无度,她顿时成了千夫所指、众矢之的,得到的毁谤与愤恨多于同情和怜悯。所以,顿悟、沉淀、刻骨的悲痛和浸入心髓的怀念是陆小曼下半生的总基调。由此,她由一朵娇艳玫瑰变身为一株清幽兰花,专注于为丈夫收集书稿,出版遗作,祭奠徐志摩的英年早逝。她曾在《哭摩》中写道:“我一定做一个你一向希望我能成的一种人,我决心做人,做一点认真的事业。”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