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人文论坛 >

素朴而绵长的“土气息泥滋味”

时间:2014-04-13 10:31来源:未知 作者:李怀中
我们以缅怀的心情和审慎的态度,编辑这套《高晓声研究》资料。

 

      我们以缅怀的心情和审慎的态度,编辑这套《高晓声研究》资料。

  高晓声(1928-1999),江苏常州人,当代著名作家,生前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名誉委员、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有《79小说集》、《高晓声1980年小说集》、《高晓声文集》(四卷本)等著作数十部行世。高晓声1928年7月出生于武进县一个耕读农家,曾先后就读于武进县郑陆桥小学、江阴县澄西中学、武进县鉴明中学、私立上海法学院经济学系;1949年6月入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无锡惠山),1950年5月至1952年6月,在苏南文联从事编辑与创作工作,1952年7月至1957年4月,先后在苏南文化局、江苏省文化局任文化科员,1957年5月进江苏省文联创作组,专事文学创作;1957年6月,因参与组织、筹建“探求者”文学月刊社而被打成“反党小集团”成员,同年12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遣返原籍武进乡村;1962年被安置在武进县三河口中学任教,“文革”再受冲击与审查;1979年4月获平反,11月回江苏省作协创作组,直至1999年7月不幸病逝。

  高晓声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在极左政治统驭年代,长期饱受政治运动的摧折与打击,伤痕累累,沉落于民间底层,与亿万农民一起经受着大悲剧、大苦难。新时期来临,他得以重返文坛,以手中笔,用文学叙述的方式,表现了底层社会的命运与悲情,表达了底层大众的心声与期盼。“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以幽默而机智的文笔,追索人物命运背后的国民性因素,精妙幽深,入木三分。他的创作由此接续鲁迅开启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传统。他的《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等传世之作,成为新时期文学的经典文本,业已载入中国文学的辽阔史册。

  作为成果斐然的中国当代文学代表性作家,高晓声的成长经历与文学道路,不惟具有个体性质与意义,也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蕴涵与价值。其丰硕的文学文本,凝聚着深广的社会-文化内容和艺术-美学意蕴。而读者与学界对作家生命历程的寻索与归纳,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审察与阐释,无疑是当代文化建设及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义项之一。高晓声研究在作家生前业已展开,并获取了不俗的实绩;而在作家身后,依然绵延前行,虽因时潮迁变、话语转换而时有浮沉,总体说来则是扎实掘进、步步深入——此种局况,也佐证着高晓声及其文学创作具有超越时限的价值与魅力。

  我们将作家与家乡之间深切的精神关联与情感共振,概称之——“文化血缘”。作家高晓声的文学之路,无疑受惠于家乡常州地域文化的滋育,而其文学创作自然吸纳地方文化的元素与内涵,从而表现出彰著的乡土性与地域性。无论是“陈家村”故事,还是“草塘浜”景象,抑或是李顺大、陈奂生等小说人物,均活生生、鲜崭崭地呈现着常州武进、苏南乡村的风土人情,飘逸着素朴而绵长的“土气息泥滋味”(周作人《地方与文艺》),表现出高晓声这位“地之子”深厚沉郁的乡土眷恋——这是作家对家乡的深情回馈,他对她的叙述凝定为文学文本,使她获得某种美学品格,并在历史与世界的庞阔时空坐标中,获得永恒性。

  即此而言,作家高晓声及其文学创作,是当代常州对中国文学的一份特殊贡献。作为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重要作家,高晓声的创作标志着“新时期”以来迄今为止常州文学的高度与业绩。斯人已逝,他永远留驻在20世纪末的光照里;但其文学精神与文学价值,却如经年老酒,愈久弥醇。探究作家的文学道路,阐发其文学意义,以资文学与文化建设之科学发展,实为常州文界与学界职份所在。基于此层认知,2012年初常州工学院成立高晓声研究中心,同年10月江苏九州投资集团、常州工学院等发起成立常州市高晓声文学研究会。研究中心与研究会合体协作,首批确立的研究项目即有:《高晓声研究》。

  本资料汇编分“生平卷”、“评论卷”。“生平卷”所收文章侧重于记载高晓声生平事迹,材料既有见诸报刊者,也有首次面世者;其间既有作家自述,更多是作家亲友、同事、同行回忆文字,记载多属与作家生前亲身接触内容,原文原貌,编者不作改动(除明显文字错误);所选口述材料,整理时尽力保持原味。本卷编录宗旨,是为理解作家、知人论文留存可资利用的一手材料。篇目编排,大体依作家生命行程为主线;至于内容真误,编者不作考证,读者自辨,引者自酌。“评论卷”所收多为报刊登载有关高晓声研究之论文,依发表时间先后排列,以冀展示数十年来高晓声研究基本面貌;一些权威文学史及小说史相关评说,集为一辑,读者自可比照解读,由此略识高晓声及其创作的文学史意义;至于高晓声本人有关自身创作及文学问题的论说,特辟一辑,读者藉其“自身说法”或可察见其文学观精要。编者对所收论文及其他评说,一律原本照录,不置议论。选录研究成果,呈示研究现状,以期研究深化——此为本卷编录宗旨。

  作为编者,完工之时,我们向所有作者诚挚致谢!而令我们犹存惶恐的是:尚有不少高晓声生平资料与评论材料,因本著篇幅有限等原因,无法悉数收纳——在此唯有致歉!补遗与改进的工作,只得留待“续编”。

  本文为《高晓声研究》前言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