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抄写了一段《离骚》深叹屈原之悲。屈原执着于对美的追求。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称为“美政”,把理想中的君王称为“美人”,把理想中的贤才称为“众芳”,就连他笔下的水神山鬼,也体现美。“名余曰正则兮”,“正则”体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他一生都在坚持美好的政治理想,培养自己美好的人格,可是生不逢时,不遇明主,悲忧愁苦之极,最后自沉汨罗,以示自己不愿与污浊之现实妥协。“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他没有以沧浪之水濯吾缨,也没有以沧浪之水浊吾足,而是以滔滔汨罗江水洗濯灵魂,达到精神之永生。 以前,我一直觉得屈原过于耿介与忠诚,替他这种不妥协、不屈服的性格悲叹。但现如今我却深深理解他苦闷的内心。满腹的才华,怀抱兴盛楚国的宏大志愿,却一次又一次因为小人谗言,失去了楚怀王的信任。昏庸轻信谗言的怀王受张仪之愚弄欺骗,毁了楚国,自己也被囚禁于秦,客死秦国,这等的奇耻大辱是每一个楚国人的锥心之痛。作为楚王室的后裔屈原,看着楚国一步步地被强秦侵占、掠夺、蹂躏,走向没落,直至看到郢都的沦丧,屈原绝望了。投进了汨罗江。 哀莫大于心死,心碎了,对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信心,绝望,绝望,这绝望的滋味,又有谁能体谅理解呢,只有经历过了亡国之痛,绝望之悲的人才会心有戚戚焉。 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能没有屈原精神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百姓黎民,不妥协,不屈服,和残酷的现实,民族的侵略者抗争到底,这才是我华夏民族的精魂。但可悲的是,造成屈原的悲剧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强秦而是谗言、小人、昏庸轻信的君王。这不能不说是个人之不幸,民族之悲哀,国家之屈辱。 这不由又让人想到了命运、天意。如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英雄——普罗米修斯,他为人间盗来了火种,却要饱受无尽的痛苦与折磨。生活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国家,那样的政治制体,而又有那样的人格与追求也就注定了屈原悲剧的命运。 怀念屈原!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