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人文论坛 >

小舟从此逝——纪念苏东坡仙逝常州914周年

时间:2015-08-22 10:11来源:未知 作者:殷 涛
如果早些年就能来到常州,名垂天下的也许就是西太湖,而不是杭州的西湖;就会大书常州的麻糕,而不是岭南的玉糁羹。也许还会发明几道类似东坡肉的美食,成为我们世代舌尖上的

      四、江海寄余生

  “头戴小冠,衣披半臂,上身半裸坐于船舱板,望着两岸潮水般起伏的人群,不禁几分愧意地说:‘羞煞老东坡矣!’。”这是书上无数次记载过的场面。令我感念的是,此时的苏子不似饱经沧桑的老者,不像卸职的部级高官,也不是万人敬仰的现象级诗人,而更像平和亲切的邻家老翁。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这一副半裸的肉身,沐过杭州的风,栉过汝州的雨,赏过黄州的月,尝过岭南的荔枝。终于,这一次是真的留下来,留下来与这座城市相伴过年华。

  如果早些年就能来到常州,名垂天下的也许就是西太湖,而不是杭州的西湖;就会大书常州的麻糕,而不是岭南的玉糁羹。也许还会发明几道类似东坡肉的美食,成为我们世代舌尖上的骄傲。可惜的是,他半生念兹在兹的地方,11次行履所及,多半惊鸿一瞥,直到生命剩成风中的小半截蜡烛才得偿所愿。譬如追求美丽的女子,始终若即若离,天各一方,等到终成眷属,已然人生暮年,兹可痛矣!

  他把生命最后的48天留在了这里。比起漫长的向往,太短;比起常州士民的翘望,太短;比起城市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实在是太短太短!

  然而,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他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三绝”、在海南所写的《易传》等三部著作,还有林林总总的遗址胜迹、轶闻佳话。他是《咸淳重修毗陵志》所载创作常州诗歌最多的诗人,去世前重病之中尚不忘提携后辈。常州自古是人文渊薮,遍地风流,坡仙驾到,衣袂飘飘,更是风华绝代。千年之下,多少士子受过他的惠泽?多少读书的种子从此化作俊采星驰,洒向浩瀚星空?

  他为何如此慷慨地馈赠这座城市?为何常州士民如此执着地热爱、追随着他?这种特殊的情感是因为他与常州的气质正好契合,在这里找到了宁静和自由?还是因为被常州士子视作人格标杆,潜移默化着城市的精神,水乳交融为一股浩然之气?

  宋人笔记中说,苏作了《临江仙》后,“喧传子瞻夜作此辞,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他就这样天真烂漫地做自己,不俯仰求人,不刻意求索,诗人、画家、书家、政治家、玄学家,乃至美食家,一顶顶华冠就飞过来了。就像那位东床少年,别人精心打扮,正襟危坐,偏是他衣襟敞开,斜倚东床,最终却抱得美人归。 “着力即差”,这是他临终前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他不愿阿附新贵,更不曾苟合旧党,自然四面树敌,外任、入狱、贬谪、流放,冲击小舟的浪奔浪涌何曾止息?但他把一切的不顺、倾轧照单全收,把人生苦旅铺垫为文学史的一段丝绸之路。他在离开儋州的海上评点,“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一趟奇幻游历太绝了,死了也值啊。你说还能怎样?贬他到月亮上去,说不准他邀上嫦娥起舞弄清影。

  小舟从此逝,是一种对世俗的拒绝,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江海寄余生,因为他本来就是蛟龙,非江海无以托付。他又能够把自己放低,万人如海,以一身藏之。从功名利禄的藩篱中挣脱出来神游万仞,从逼仄的世俗空间里开掘出精神的汪洋江海。这种赤子的情怀、深植骨髓的乐观、自我养育的能力,正是苏轼冠绝众生的地方。清代康熙、乾隆两帝下江南,在东坡上岸处设立万寿行宫,并为舣舟亭题字“坡仙遗范”“玉局风流”。这样的赞誉对于个人是很罕见的,但于他,只是增添了一段风流、一个注脚。

  一代宗师驾鹤西去,留下绝响,从此不闻广陵散。但他的余韵已经散布人间,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融为了城市精神的一角,在悠长的岁月里闪亮照耀,余音袅袅。

  五、此心安处是吾乡

  古老的京杭运河逶迤南下,在常州城打了个弯,如同母亲伸开双臂环抱着孩子。900多年前,她就曾把一位神一样的男子抱在怀里,收留了他,疼惜着他,为他洗去仆仆风尘,安顿他疲惫的一生。而这位男子曾11次踏上这块土地。在当时,以舟船之简跋山涉水、出鲸波巨浪是不可思议的。他像一颗行星,始终若即若离,多少次月黑心茫然,多少回江船火独明,船尾划出了或欣慰或惆怅的涟漪。

  前后北岸的苏东坡纪念馆开放了。这里原先是“藤花旧馆”,因东坡亲手种植了一株紫藤而得名。房子曾毁于宋末兵燹,后于明代中叶重修,洗砚池及手植紫藤竟然还留活着。2015年在旧址上建成苏东坡纪念馆。在偌大的庭院,不少老人晃着花白的头发,戴着老花镜吃力地看着,认真地记着。还有年轻的父亲领着孩子在这里轻声辨认诗词。这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啊,我的眼前真切地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苏轼去世之日,“吴越之民,相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苏轼在从海南往常州的归途中已身染沉疴,尚叹息说,“今且速归毗陵,聊自憩,此我里。”到了常州,在孙氏馆里,他给内庭的园子取名憩心园。他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到此终于有了照应。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