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人文论坛 >

一个永远的探求者

时间:2015-10-17 16:12来源:未知 作者:陈椿年
谈论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高晓声及其作品恐怕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谈论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高晓声及其作品恐怕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都在急剧转型,从阿Q到小二黑再到陈奂生等等,这个“以农立国”的东方大国里几代农村人物的面貌及其命运,作为这个转型期社会的形象记录,都已被勾勒并定格在文学的历史画卷里了。其中便有着高晓声的一份笔墨。而他本人却在新世纪到来的门槛前猝然离去,永远放下了手中的那支笔。

  这些年陆续出现了一些从各个方面评说高晓声及其作品的文章,但是还没有一本比较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其人其文的专著。如今高晓声文学研究会聘请朱净之先生写出了这部《高晓声的文学世界》,意在填补这一空白,对于那些希望全面了解作家高晓声的人们,它也许会是一条方便的“渡船”。我无意在这里对此书作任何评价,那应该是此书读者们的权利,我只想借此机会,说一些有关高晓声创作理念的往事和看法。

  一九五七年十月九日《新华日报》发表的社论《“探求者”探求什么?》,是给“探求者”们定罪的一份政治判决书。此文很快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成了当年文艺界反右斗争中给那些因“阳谋”而落网的人们定性定罪的一个样板。它在历数“探求者”的多条罪状中,唯一涉及文学创作的一条是指控“探求者”们“要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上坚决抽去社会主义,另外去‘探求’一个流派出来”。

  没错,在由高晓声起草的《探求者启事》里确实写着:“我们不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最好的创作方法,更不认为它是唯一的方法。”接着又宣布:“运用现实主义的方法进行创作,就是我们的主张。”——一边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边是“现实主义”,在当年,二者在创作思想上完全是两码事,在创作实践中也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九三四年苏联作家协会成立大会上宣布的、苏联作家应当全体遵奉的、“唯一正确”的创作方法。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在“一边倒”和“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热潮中,也移植过来成为中国作家们应当尊崇的经典。其实说穿了,这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内核,就是文学应当为政治需要服务。但现实的政治需要总是在因时、因事、因人而变化不定,所以,揣摩、预测、迎合或者躲闪当时的政治需要,就成了那些年代苏联作家们的头等难事。事实上,打从一九三四年以后,奉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苏联作家们就再也没有写出过什么传世之作,反而屡犯“错误”,屡遭灾祸。有资料表明:仅在三十年代苏联的“大清洗”中,被捕送劳改营服苦役而“消失”的作家,就有三百余人。

  斯大林死后,苏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曾出现一个短暂的“解冻期”,期间便有人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了质疑,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稍有恢复。这股思潮很快传入中国,中国文学界便先后出现了秦兆阳发表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和钱谷融写的《文学应该是人学》等呼唤文学创作应恢复现实主义精神的文章。“探求者”们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以“初生之犊”的坦诚,由高晓声执笔写下了这份《启事》,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从来就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方法,而主要的是指一种精神,是作家应以怎样的态度看待和反映现实生活与民族历史的问题。是带着“框框”或任务去查阅资料、“体验生活”,从中觅取符合“框框”或任务需求的人物和故事,再加演绎“提高”而写出作品;还是不带任何“框框”,直接置身在这复杂多变、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中,如实观察它的方方面面,感受它的酸甜苦辣,思考它的前因后果,感悟它的真滋味、真面貌,再经作者本人的气质、理念与认识水平的融化和提炼而酿成文字?——这二者之间的区别难道仅仅是“创作方法”的问题吗?

  再说高晓声,人们通常以为他在创作上的成就,得益于他有“倒霉”二十二年间的农村生活。这话当然也对,但很不够。以我之见,他之所以能写出陈奂生、李顺大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写出《摆渡》之类散文,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他在“倒霉二十二年”里积累了很多独立的观察、思考和感悟,这些才是他那些文字的灵魂所在。而这种基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观察、思考和感悟,正是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体现。具备了这样的创作精神,作家才能见人所未见,文学创作也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创造,文学形象也才会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力量,而不只是某项政策、某种既定观念的图解。

  现在我们翻阅高晓声在平反、复出后的全部作品,便不难感受到他的字里行间自有一种触发人们联想和思考的力量,这便是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气息和光泽。可见这么多年来他还是初衷未改,仍然坚持着当年那份《启事》中的观念,始终在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上探索前行,而且视野更广,构思更精,文字更凝炼,意蕴却更深邃。孜孜不倦,一篇又一篇,如此直到他生命的尽头。他也因此成了一个永远的探求者。

  (朱净之著《高晓声的文学世界》已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本文为其序言,作者陈椿年为著名作家,文学“探求者”成员,高晓声生前知友)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