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是个很独特的人,诗词史上常将苏辛与他并称为豪放派,其实他俩是有区别的,辛弃疾慷慨豪放,东坡雍容旷达。而且,东坡除了诗词,他还有多方面的才艺;文章名列散文八大家、书法是宋四家之一、文人画的推动者、更是个美食家,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做法,自己还会做酒,是个很会生活的人,下面我们就具体从他的作品体会下他的生活态度。 一、雍容旷达 东坡生性旷达,万事不肯介怀,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境况,都处之泰然。比如他曾被贬谪惠州,当时的惠州还是蛮荒之地,唐朝韩愈在潮州时因鳄鱼侵害人畜,写过祭鳄鱼文,惠州距离潮州不远,东坡比韩愈也只晚几十年,可以想见那时的惠州生存环境是很艰苦的,湿热瘴疠北方人也很难适应,那时官员都懂些医道,被迫想办法谋生存,所谓凉茶,就是那时贬谪官员发明的中药饮品。但东坡对此毫不介意,他当时写的食荔枝诗无意中显出心态: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读来根本不像个流落边远南荒的逐臣,更像是在轻松度假,从容自得,他的另一首诗更见情怀: 白头萧散满霜风, 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 道人轻打五更钟。 因为怕惊醒东坡的好梦,道人早晨打钟都是轻轻的,这一方面说明当地人对他的尊敬,一方面能够如此安睡也说明他的心态。两首小诗一言吃一言睡,却比“大江东去、百万雄师过大江”更见气度。因为随意处才是本色。据说这诗传到京城,政敌感觉对他迫害不够,将他贬到了更艰苦的天涯海角;海南儋州,但是即便如此,依然不能改变他的心境,他在海南三年后才被召回,渡海时还遇到风浪,可他在诗中是这样写的: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 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参星横在天上,北斗低转,时间已经半夜,原来苦雨终风也知道放晴。这云散月明的晴夜是谁清理的呢,也许天海本色就是澄清的。这四句是借天气比喻身世;政治形势开始转晴了,原来黑暗也有结束的时候,我被召回是谁帮助的呢?大概世间本来就是公正的吧。下面正面说自己的抱负;这几年像鲁叟孔子一样,因为政治主张不被接受,乘桴到了海上,现在情况改变了,我已经听到朝廷传来轩辕黄帝咸池音乐一样温润的声音。虽然此番流放南荒九死一生,但是没有怨恨,因为此行所见胜过平生。通篇没有悲苦,只有旷达,还有希望还朝后有所作为的志向,结尾尤其豪迈。与屈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式的怨帝王不理解、太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式的怨世道不公、老杜“艰难苦恨繁霜鬓”式的悲伤都不一样。 十月二日,将至涡口五里所,遇风留宿 长淮久无风,放意弄清快。 今朝雪浪满,始觉平野隘。 两山控吾前,吞吐久不嘬。 孤舟系桑本,终夜舞澎湃。 舟人更传呼,弱缆恃菅蒯。 平生傲忧患,久矣恬百怪。 鬼神欺吾穷,戏我聊一噫。 瓶中尚有酒,信命谁能戒。 长长的淮河久无风浪,尽日放心行舟。今天忽然雪浪暴涨,平原都显得狭窄,一句“平野隘”可见水势浩大。前面两座山时隐时现,仿佛被巨浪吞吐。小船虽然系留在大树上,但依然整夜飘舞在澎湃的波涛上。船夫惊呼着加固,可是能依赖的不过草绳而已。这段描写可见所处惊险,东坡对此只是说平生饱经忧患,早已见怪不怪。现在大概是鬼神欺负我穷途末路,又来作祟,自可一笑置之。瓶中还有酒呢,既然命运早就注定,为什么不喝呢。散淡之笔写惊骇之景,极为精彩,如此大风浪中淡然独酌,愈见雍容自在,与前作异曲同工。 登玲珑山 何年僵立两苍龙, 瘦脊盘盘尚倚空。 翠浪舞翻红罢亚, 白云穿破碧玲珑。 三休亭上工延月, 九折岩前巧贮风。 脚力尽时山更好, 莫将有限趁无穷。 首句以两苍龙比喻山,以苍龙瘦削盘旋的脊背比喻山势。第三四句登山前看到的情景;平视山下是翠绿的稻浪翻舞,红稏是一个水稻品种,仰视山峰,只见白云穿破碧玲珑的岩石。五六句山上情景,有适合赏月的三休亭、多风的九折岩。最后体力不支时发现前面的景色更好,怎么办呢,那干脆就不去了,不必用有限的体力追求无穷的景色。结语出自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但庄子说的是消极哲理,而东坡则出于性格。这一首游山,比前篇更为轻松,对欲望止于当止,可见其人生活中何等洒脱,起首两句写山,随意中见气势,第三句按格律规定要对仗,“红罢亚、碧玲珑”对的尤其工整,不但色彩和意思相对,而且“罢亚”俩字韵母相同,这样的词叫叠韵词。“玲珑”俩字声母相同,这样的词叫双声词,以叠韵对双声,读起来会增加音乐的美感,如果回到繁体字,因为“罢亚、玲珑”两个词在偏旁上也是对称的,有视觉的美感。简体写法“罢亚”去掉了偏旁,就失去了这样的效果。现在写传统诗词的人很多坚持用繁体字,一个原因就是视觉美也是诗词美感的一部分,简化字因为很多地方打破了造字规律,美感上影响比较大。一首很随意的小诗,艺术上也如此精湛,可见东坡的语言功力。 (一) 编者按: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14次来到常州,他视常州为第二故乡,最后终老在常州。日前,诗词名家吴金水先生应市委宣传部和常州大学国学研究院之邀,在龙城讲坛作了《触处成春》的专题讲座。现将主要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