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张戬炜的新书《书生本色》,第二天便看完了。这其中自然有这些篇目已经在报纸上读过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其中大部分内容以前都只是道听途说,不甚了了,如今一册在手一下子都讲明白了的吸引力。 书当时我要了两本。一本自留,一本是给在清华大学当老师的弟弟要的。他和张戬炜同年,初中是同届的,毕业时老师动员上了高中,后来下乡当了5年农民,1977年恢复高考时读的是南京工学院,标准的理科生,平时读人文类书籍不很多,但对张戬炜的书他还是喜欢的,以前也替他要过一本《旧时月色》,他说从这些书中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家乡,知道有如此之多的名人乃是自己的同乡,感到很自豪,读张戬炜的书,也是对游子的思乡之情的一种慰藉。 写这样的文章,篇幅虽短,却须以海量阅读为基础,所谓厚积薄发耳。这样的事或许在座的人也只有张戬炜能做,他读书的本事实在让人望尘莫及。每天20万字左右,天天如此,一生该读多少书?我想想都觉得可怕。我辈年轻时想读也能读书时,实在找不到可读的书,连唐诗三百首这样的书都是借人家的手抄本抄了读的,等到书多到铺天撒地时,人老了,眼睛不行了,一天能读两三万字就不得了了,大多数情况下还达不到这个数。所以对张戬炜读书做学问的本事是佩服的。 我原先就想,这本书应该是把发表在《常州日报》上的篇目结集而成的吧,因为篇幅长短在报上发表正合适,如果当作书来写,我的感觉张戬炜会写得更长些,掌故更多些的。但如今这样也挺好的。如今的人事情太多,能静下心来读长篇大论的人不多,这个篇幅正好能让人一口气读完。《常州日报》刊发这样引人入胜的短文是有眼光的,是一份普及文化的功德。对喜欢的读者来说,这文章既增加了知识也起到了导读的作用,如感觉不刹渴,完全可以自己再去找些相关书籍来读。在互联网替代了纸媒诞生时的辉煌并且几乎垄断了传媒手段的情况下,纸媒不景气几乎是必然的,而在纸媒断崖式衰退的时代,《常州日报》还能坚守保留这块文学阵地,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喜欢纸媒——它有着电子媒介无法替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优势——的我们来说,这几乎是一件有点悲壮的事情。我们愿意和你们一起坚守。为着曾经的那份惺惺相惜的情缘。 (文/ 王抗芙 (责任编辑:D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