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常州市名人研究会主席包立本先生是30余年的老朋友,曾经为他的大作《我与文物保护的那些事》《常州导游》《苏东坡传说(常州卷)研究》等作了序。前一阵,立本先生来电话告知,他为他太舅爷作的传记《中国地质事业先驱:孟宪民传》即将问世,请我作序,拜读了他寄来的书稿,我感慨万分——
静聆孟宪民院士的生命步履,每次人生轨迹都与民族的兴衰休戚与共。他诞生的那年,八国联军如强盗般地冲入北京,烧杀掠抢,无恶不作,威逼清政府割地赔款。少年的他告别家乡,到武汉求学数年后,又亲聆武昌起义的隆隆炮声,目睹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斜阳末日。当青春勃发的他以高分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正值人生世界观逐渐形成的时期,数月后,他便被卷入“五四运动”的洪流。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第一次集体觉醒和呐喊。“雪我国耻,还我青岛”,孟宪民的心炬被彻底点燃,萌生了“复兴中华,科学救国”的宏愿。1922年,他远渡重洋探索钻研在中国几乎空白的地质学。而此刻襁褓中的中国共产党,正把希望的晨曦带给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1927年夏,当孟宪民从美国学成归国,恰撞上至暗时刻。国民党反动派屠刀在疯狂挥舞,千万共产党人及爱国志士倒在血泊中。烈火见真金,一位自称“我是江南第一燕”的书生,力挽狂澜,在“八七会议”上当选中共最高领导人,将中国革命的航船导入胜利;而到年末,另一位青年领袖化作滚滚惊雷,在广州城上空轰鸣炸响,用杜鹃啼血般的生命之花,唤醒国人;更有一位中国青年的楷模,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武汉成立了共产主义性质的“共存社”——这也就是中共正式成立之前湖北“共产主义小组”的渊源。当时的孟宪民大概没有想到,他和“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竟然都是同乡,大家的旧宅、住地竟然都在常州老城厢范围,彼此距离仅约千米。同乡的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已达到个人事业的巅峰,成为救国救民的时代楷模。而差不多年龄的孟宪民,已然迈开了科学兴国之路,开启了另一种救国救民的方式。
高薪挽留若浮云,山野苦累似甘露。恶魔摧残折不弯,要留学术在人间。这正是孟宪民真实的写照。他一拿到世界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虽导师挽留,待遇优厚,却义无反顾地返回积贫积弱的祖国。须知其导师林格仑,曾任美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人脉极广,如果孟宪民留在美国,无疑学术研究、工作生活都会更上一层楼。原因或许就那么简单,他难以割舍祖国母亲,心心念念要报答这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
孟宪民回国不久,便遇到伯乐——著名科学家李四光,诚邀他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首批研究员。刚进入地质研究所,他便急匆匆地奔赴湖北北部山区勘岩探矿。尤其1929年到1933年间,他的足迹先后踏涉浙江、安徽、湖南、广西等地的崇山峻岭。白昼云伴日烤,风雨兼程;黑夜油灯作伴,笔耕忘眠。他急切地开垦着一片片中国地质研究的处女地,渴望为国家点石成金,造福民众。滴滴血汗泪水凝结,朵朵学术之花绽放。其间,他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地质学界掀起了“孟宪民旋风”,引起了最高层的注意。1935年被国民政府委派参加中缅边界南未定界线的勘察。
孟宪民有高超的工作技术与指挥才能。1937年,孟宪民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经济部资源委员会锡矿勘探队队长(后改为锡矿工程处主任)。当他率队员们奔赴云南时,众人面露难色。个旧锡矿这块大肥肉,可是人人垂涎。那里山高皇帝远,众多的私人矿井,都有黑社会的背景,是经过一番火拼和厮杀后而形成的势力。现在你要切他的蛋糕,天王老子来了也得拼命。即使你有中央的圣旨,他们明里顺、暗使绊,杀个把人还不是小菜一碟。但谁也没料到,他会想出奇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巧借当地石灰岩地区严重缺水的现状,到处宣传中央是为大家送福来了,免费打井,为民寻水源,双方皆大欢喜。当地人盼望着掘井早出水,而勘探队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井中锡矿矿石也。这下可谓口碑实惠双至,叫人拍案叫绝。
孟宪民除了撰写数十篇高质量的论文,他还首倡矿物微化学分析鉴定法,将长篇大论由地质研究所刊印成书,大大提高了分析鉴定的速度。他更是层控矿床学说的先行者和倡导人,即沿一定层位找矿的思维,提出矿床同生论。凭着其卓越的学术成就,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
孟宪民舍弃“小我”,内心唯存民族复兴的“大我”。他传承蜡烛精神,不就是最好的诠释。他从1942年起,先后执教云南大学、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兼任云南大学工学院院长、清华大学采矿系主任。他知晓中国地广物博,最缺的便是地质专业人才。他是真正的教书匠,站讲台直面学生,亲授矿物学、矿物鉴定和矿床学等课程。十多年兢兢业业,播火种,打地基,桃李满天下。1952年调任地质部矿产司副司长兼任《地质学报》主编后,他积极推出新人佳作,依旧甘当人梯,胸中只怀中国地质学的灿烂明天。
在斯人已逝18年后的1987年,人们将对孟宪民的怀念,化为永久的铭记和传承。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为表彰谢家荣和孟宪民两位科学家为发展我国矿床地质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推动我国矿床地质工作的发展,设立“谢家荣、孟宪民奖”。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可能是中国最经典的家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代代仁义,家传相袭,千年习读,家学绵延,萦绕孟宪民一生的,不正是老祖先那身浩然正气、不向恶小势力低头、直至献身的精神。
我学的是地理学,孟宪民院士精通地质学,抑或地理学与地质学相通,也属大同行的范畴。纵观孟宪民的生命之旅,总有种忘年知音的感觉。吾辈已晚,虽未曾谋面,却心脉相系。因此受立本先生所托,写下这篇可能不太像样的序言,来纪念先贤孟宪民。 文/薛国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