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包立本(江苏理工学院客座教授),王子旭(遥观初级中学语文老师)著《中国地质事业先驱:孟宪民传》18.8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张履谦、刘嘉麒、张锡祥三位院士及李四光纪念馆高级顾问、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任学术顾问,薛锋、徐瑞清、沈建钢任文史顾问,薛国屏作序。本人有幸拜读,收益匪浅。我和编史修志的文友们在1988年编纂出版的《武进县志》人物传时记述了约400字的孟宪民传略。以后在《常州市志》《江苏省志·人物志》(三审稿)、《院士风采》《武进辞典》《武进人物》《常州院士》等地方文献书籍都对孟宪民院士作了记载,并在2020年创办的《武进院士博物馆》内试展。以上表述内容比较简短,这次出版的《孟宪民传》可为填补了翔实列传的“空白”。该书是一部力求做到“全精特美”的人物传记佳作,具体表现在:一是“全”,即全面记载了孟宪民的出生、勤学、敬业、为坚持真理而死的全过程。二是“精”,该书资料力求精确,文字力求精练。三是“特”,尽最大努力反映孟宪民所处的时代特色(清末、民国、共和国三个阶段),地方特色(生在常州府城、武进县城、求学在美国、工作在外地),专业特色(中国地质事业先驱), 我感到反映特色是这本书的最大优点,是本人和我们地方文献界人士值得学习之处。四是“美”,力求做到思想美、体例美、文字语言美、装帧美、图文并茂(有117幅图照)。
(二)
这是一部史志和文学体裁相结合的传记,该书真正反映孟宪民(1900.02.02-1969.02.18)是常州武进地区以春秋延陵季子文化为先导引领的七大特色文化(春秋延陵季子文化、南朝齐梁萧氏文化、隋唐常州运河文化、两宋书院科举文化、元明辨惑求实文化、清代五大学派文化、共和常武经世文化)中“共和常武经世文化”的科技精英。本人根据《中国地质事业先驱:孟宪民传》及《常州院士》包立本写的《中国地质学先驱孟宪民》两本书及本人最新整理的《武进院士博物馆·常州籍院士展示室的注132名院士实为103人)前言》进行综合分析,对孟宪民的历史地位似可定为:1、季子“诚信”“善让”美德典型:季札“三让王位”,中央研究院院士吴稚晖“四让高位”(孙中山请他任教育总长,国民政府请他任监察院长,中央大学校长,蒋中正请他任国府主席),但他实现自己的诺言“官是一定不做的,国是是一定不可不问的”,孟宪民弃选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故事十分感人,我们要为他“执着于科学不屑于纷争的“诚信善让”精神点赞,他的“善让”使今常州籍本应有7名院士,现在只评了吴稚晖、赵元任、张景钺、李宗恩、华罗庚、吴定良6人,少了一个中研院院士。2.常州孟氏“友善”优秀传人。他三岁能背“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终生牢记父亲教导他“为人处世善字为先,做事要诚实不撤谎他是载入《辞海》武进籍孟氏三大名人(孟森、孟宪承、孟宪民) 之一。载入《武进辞典》七大孟姓名人(孟昭常、孟森、孟心如、孟秋江、孟宪承、孟君谋、孟宪民)之一。3、清华留美优秀地质人才。他牢记美国恩师林格仑常放在嘴边的“失之毫之利,差于千里”的名谚,使他终生受益。4.科学救国的创新实干家。为了使祖国富强,1927年(民国16年)孟宪民拒绝美国马萨诸塞茨州学院的高薪聘请和老师林格仑的真诚挽留,毅然表示“我一定要回去”。回国后他参与筹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三下云南,设计个旧锡矿鸳鸯双井;到鄂北、长江下游调查地质矿藏。1929年撰《湖北南漳当阳远安等县之煤田地质》,赴滇南勘探银矿;首创提出寻找平桂区原生脉矿床的意见;首创矿物微化学分析鉴定法,以科学救国的热忱促进了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5、清华的“地学系四老”之一。1946年,孟宪民携家从重庆到北平(今北京)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讲授矿物学、矿物鉴定和矿床学课程。执教六年,培养了裴荣富、常印佛、刘宝珺、董仕枢等科技精英。其中有的成为院士。孟宪民、袁复礼、冯景兰、张席禔4位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称为清华“地学系四老”。6、坚持真理中共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孟宪民一直在地质部工作,先后任地质局矿产司副司长,矿物原料研究所副所长、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地质学报》主编等职。并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发表《对有色金属矿床生成规律的体会》《中国铜矿分布的情况及其勘探方向》《中国铅锌矿床已知的地质情况及其远景》等一系列论文和会议报告,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种新矿物----香花石。1963年他关于矿床同生成因的研究成果的发表,这是首次在中国正式举起矿床同生学说的标帜。1955年他当选中科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是今常州籍19位中科院首批院士(张景钺、秦仁昌、恽子强、孟宪民、吴学蔺、钱临照、诸福棠、陈韩笙、钱俊瑞、薛暮桥、张大煜、赵承嘏、承淡安、周培源、潘菽、潘梓年、华罗庚、蔡邦华、狄超白)之一。《孟宪民传》190页-194页载:“1966年6月18日。中国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一部分人以院领导组织麦收劳动阻止群众参加‘文化大革命’为由挑起事端,在所内非法撬取保险柜,控制通信设备,交通工具,监控保卫干部,称为‘应地所事件’… …这件事使许多科学家遭到了不公正批判……接踵而至的是无穷无尽的打击,无数专家学者被打成“白专典型”“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帽子一个比一个大,性质一个比一个严重,迫害一个比一个残酷……院士本称学部委员,从此,孟宪民等科家家没有了院士的头衔,眼看着蒸蒸日上的科学事业即将化为虚无,孟宪民等焦急万分。……而孟宪民的工作单位地质部机关贴出“反击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第一张大学报的时间是1966年10月13日……1967年1月16日,造反派夺取了地质部党、政、财、文大权,将地质部党政主要负责人非法拘禁。孟宪民作为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难逃此劫,未能幸免。他的工作与教学被打断了……。孟宪民按捺不住满心的怒火,这时他的刚烈性子又上来了,他来到案头,开始奋笔疾书,嘴里大吼道:“你贴你的大事报,我发我的小学报!”没过几天,大家发现别人发“文化大革命”传单,而孟宪民发的是学术传单,他仍在疾呼矿床同生说,他愿用自己微弱的身驱与邪恶较量” ……。1969年2月18日,大年初二,万念俱灰的孟宪民,在没人注意的情况下,独自走到了窗前……他的身驱开始慢慢地倾斜,渐渐地从楼上坠落下来”。直到1978年夏天组织上正式向孟宪民的家属通报了关于为孟宪民同志平反的决定。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隆重召开了孟宪民同志追悼大会。他的骨灰盒上覆盖着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一位既是优秀共产党员又是科学巨匠终于可以安息! 7、共和常武经世文化精英。笔者认为共和常武经世文化是常武地区古代“春秋延陵季子文化”“南朝齐梁萧氏文化”“隋唐常州运河文化”“两宋书院科举文化”“元明辨惑求实文化”“清代五大学派文化”等特色亮点的传承和发展。“经世致用”这是明清之际主张学问须有益于国事的学术思想,就是讲实际,讲实用,讲学以致用。到了近现代,常州武进的一部分精英人物“经世致用“方面的学术成果已达到影响国家或世界的水平。共和常武经世文化(1912-2002)的核心,是救国救民文化,或称为国为民文化,笔者仅以最新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的18位武进籍精英人物(董康、蒋维乔、吴稚晖、朱绍良、李公朴、史良、张志让、赵凤昌、赵元任、盛宣怀、洪深、刘柏生、刘国钧、赵橘黄、吕思勉、许冠群、刘海粟、闻兰亭)和公开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中提到的武进籍四位杰出人物(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冯仲云),以及常州籍已故的63位院士和武进籍2160名革命烈士来分析。突出的文化亮点是:立宪救国、革命救国救民文化(辛亥革命,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抗日救国文化,实业救国文化、教育救国文化、科学救国文化等等。中国地质事业先驱--孟宪民应该是共和常武经世文化科技精英中的杰出代表,是当代中国科学家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谈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的典范人物。
(三)
拜读《孟宪民传》有三点启示和建议:一是该书的作者包立本50多岁,王子旭23岁,《常州院士》主编程中伟40多岁,他们年轻有为、爱国敬业、后来居上,感到十分欣慰!我们要抓紧出版《常州院士Ⅱ》。要像对待孟宪民那样为己故的院士出书立传,让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发扬光大!二是办好在武进区雪堰镇上的武进院士博物馆,增设常州籍院士展示室,展出103位院士的事迹及有关实物。三是在103位院士的籍贯、出生地,学习和生活地,保护好院士故居,在有关学校或社区开办院士生平展示室,采用公办和民办结合的方法,办好类似金坛区的华罗庚纪念馆及常州市区蔡旭故居的院土纪念展示(室)等爱国主义科普教育基地。以上发言如有不当请批评指正! (作者系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市县指导处原处长、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兼职教授、中华延陵季子网站站长、《常武文史研究》刊物主编、武进院士博物馆馆长)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