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应芳(1296——1392),字子兰,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学者、教育家。生逢乱世,他憎恨元朝的野蛮统治,隐居家乡白鹤溪(今邹区鹤溪河),构筑小室,自称“龟巢”,自号“龟巢老人”。常州府学曾聘他为教授,乡里人便称他为“龟巢先生”。先生子弟满乡里。他主张教育学生要循循善诱,总结了一套教学方法,受到世上崇敬。元末农民大起义,他把家搬到船上,避难于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常常一天要游动几个码头,甚至夜里也不得安稳。逃难的生活是艰苦的,往往揭不开锅,那就得饿肚子。他避难苏州时,吴江有座“三高祠”。这是纪念春秋谋士范蠡,西晋文学家张输、唐代文学陆龟巢三位“高人”的。他曾请求把范蠡逐出三高祠。因为范蠡是越国的谋士,为勾践出谋划策,帮他灭了吴国,谢应芳记恨范蠡,就认为他不该供在三祠让人纪念他,应当请他出来。他敬仰乡贤邹浩,要求显扬武进林庄的邹浩墓。朱元璋削平群雄建立明朝,谢应芳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便隐居武进芳藏山(横山),靠束修(学生交的学费)维持生活。他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名师,一生勤奋读书,教学之家,笔耕不辍,有《龟巢集》、《龟巢诗文钞》传世。(文/朱达明 朱剑虹)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