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中国明代编纂的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全书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11095册,约3.7亿字。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号称“全书”,收书不过3000多种,仅及其半数。据粗略统计,其编纂规模,远远超过前代所有类书,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 《永乐大典》编成后,逾300多年,欧洲才有了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就是如此,其规模与种类,亦不能与《永乐大典》相比。 当年,朱元璋带着一帮农民兄弟,打下江山,建立明朝后,觉得坐江山不比打江山,要有点文化。于是,得有空闲,就拿着本《说苑》《韵府群玉》之类的书,真真假假地读。看见皇上如此热爱读书,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书庶吉士解缙上言,说朱元璋读的书“窃谓甚非所宜也……抄辑秽芜,略无可采”。也就是说,皇上啊,你读的那些书,都是没有道理的。朱元璋听了就问,那么,什么是我应该读的书呢?解缙说—— 上斥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别,勒成一经,上接经史,岂非太平制作之一端欤? 解缙说的是,要专门为皇帝编撰一本“随事类别”之书,不但要供皇帝您读,还要给你的子孙读。读这种书,才能保证明朝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朱元璋听懂了,让解缙去弄个方案,还有财政预算。没想到,解缙还没有弄出眉目,朱元璋就死了。其后,明皇宫有一场帝位争夺,朱棣胜出。安稳之后,解缙旧事重提。 明成祖朱棣是兵变上台的,上台后,又杀了方孝孺等著名文人,弄得天下不服,当时正考虑如何笼络天下士子。解缙提出的主意,与朱棣的政治需求正好一拍即合。于是,朱棣御笔一挥,由解缙担任这项浩大文化工程的总负责。解缙召集了上百个读书人,于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编书,第二年就将书编成。明成祖朱棣大喜,赐书名《文献大成》。 书编成以后,由于编纂的时间短,书籍收得太少,记载也过于简略,天下读书人都有点不以为然。朱棣听说后,不顺心。一本正经花大价钱,搞了一项国家文化工程,完了,读书人不认账,这算个什么事!于是,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下旨,命解缙重修。 解缙感到了分量。他觉得,这已经不是为皇帝编一本闲时读着玩玩的书,是朱棣要通过这本书,让“天下归心”的事了。于是,解缙收罗天下英才,重组编修队伍。 据清代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十三》载,解缙当年收罗的编修队伍共有“正总裁3人,副总裁25人,纂修387人,催纂5人,编写332人,看详57人,誊写1381人,续送教授10人,办事官吏20人,凡2180人”之多。 在编修人员之中,既有声名显赫的权威人士,也有布衣出身的无名小卒。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血气方刚的青年人,甚至还有年仅17岁的神童。既有靖难之变的参与者,也有昔日的政敌。既有衣冠楚楚的正统学者,也有其他三教九流人物(释家道联、善启、敬修等都名列其中,其中道联担任释事副总裁)……总而言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唯才是用,无论其他。王恭、滕用亨两人年逾花甲,仍然征用。柯暹“年仅十六,明年与修《永乐大典》”。郑赐,洪武十八年(1385年)进士,建文帝时,任工部尚书。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变”时,郑赐曾率兵抵抗“靖难”之师,“历史问题”可谓严重,然而,为了让这套书成为经典,朱棣让他任正监修的头衔,成为编撰工作的最高领导人之一。 万事俱备,只等动手。动手之初,碰到问题了。2000余儒生,翻遍百万经卷,不知如何起例钩考,从何处下笔。满朝文官,竟无一人胜任总裁之职。有人提出,明永乐二年(1404年)新科状元曾綮,是饱学之士,“通贯经史,识达天人”,是否拟任总裁。正在计议之时,有大臣向朱棣推荐常州人陈济。 陈济(1363年-1424年),字伯载,常州人。陈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布衣平民的身份,直接进入宫中,任国家文化工程总工程师的读书人。 陈济从小无意功名,喜读书,手抄口诵,博闻强记,书中万事,问及于他,总是张口就来,人称“两脚书橱”。 提名之后,有人说曾綮是状元,陈济是个百姓,布衣总不能比状元高。以布衣领总裁,让状元如何服气。朱棣决定对两人进行考试,亲定试题为《天马海青歌》。考试结果,陈济胜出,任都总裁,创下中国不经科举而荣登高位的纪录,独享殊荣。为了安慰状元,朱棣赐给曾綮一条玛瑙带,任副总裁。 陈济走马上任,发凡起例,区分钩考,2000余人的编修队伍立即井井有条,“秩然有法”。“执笔者有所疑,辄就济质问,应口辨析无滞。”凡有疑问,问陈济,随口应答,绝无滞疑。 这套书因为是《文献大成》的继续,所以编修时间从明永乐元年(1403年)算起,成书于永乐五年(1407年)冬。明成祖朱棣审阅后,十分满意,御定书名《永乐大典》,亲写序文。该书都总裁陈济—— 书成,授右赞善。谨慎无过,皇太子甚礼重之。凡稽古纂集之事,悉以属济。随事敷奏,多所裨益。五皇孙皆从受经。居职十五年而卒。 《永乐大典》完成后,陈济被授“右赞善”官职,凡国内任何“稽古纂集”之事,都归他管。5个皇孙者跟他学经。朝中讲学15年直到去世。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永乐大典》遭到浩劫。或毁于战火,或被侵略者掠走,至今散藏于国内外的仅800余卷。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