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臣(1010~1067年),字元珍。北宋晋陵(今常州市区)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丁宝臣与兄丁宗臣同时高中甲戌科张唐卿榜进士。历官峡州军事判官、剡县知县、端州军事知州、诸暨知县、秘阁校理。 丁宝臣与常州两个建筑地名有关。一是双桂坊。丁宝臣兄弟早年居住在常州来贤坊,“双桂坊”这个地名来自丁氏兄弟同中进士。二是修善寺。据《常州毗陵丁氏宗谱》12卷载:常州丁氏始祖丁矩,50岁后弃官游学江南,因喜常州风俗淳良,遂卜居于依仁东乡修善寺长巷里(修善寺在唐代是一方地域的标志)。丁矩第七世孙丁宗臣、丁宝臣在仁宗景祐元年同榜高中进士后,为表对母亲的养育之恩,两人将修善寺扩建为规模很大的仿明朝宫殿建筑,房屋多达数千间。 丁宝臣高中甲科进士后,授峡州(今湖北省宜昌县)军事判官(协助州官处理政务)。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时任馆阁校勘的欧阳修因为写信怒斥司谏高若讷,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其间,丁宝臣与欧阳修交往甚密,政事之余,出外游赏,常常相影陪伴,寄情于山水之际,互有诗作唱和赠答。 不久,丁宝臣以太子中允任剡县县令(今浙江嵊县),他在剡县广施惠政,治理听决精明,赋役有法,除弊兴利很多,得到民众爱戴。宋庆历三年(1043年),皇上下诏天下大兴学校,东南地区多学者,而湖州、杭州学风尤盛。丁宝臣居杭学,为教授,他“以其素所学问而于乡里自修者教其徒,久而学者多有所成就”。以平生所掌握的全部学问教授乡里自修的学生,时间一长,来学习的人多有成就。 宋皇祐二年,丁宝臣出任端州(今广东肇庆市)太守(知军州事)。皇祐四年四月初六,西南边疆的壮族首领侬智高为反抗宋王朝的压迫,率领五千人在安德州(今广西靖西)举起造反大旗,五月十九,攻进端州(今肇庆)。时为端州军事知州的丁宝臣率兵力敌不胜,端州城陷落,弃城而走。朝廷认为丁宝臣弃城而逃,将他革职查办,贬到黄州。丁宝臣是不是不战而逃的逃兵?历来有争议。 不久,丁宝臣恢复太常丞,监湖州酒税,后又恢复太常博士,任诸暨知县。“移知诸暨,其治如剡。越人称为循吏。”(武进阳湖合志)任诸暨知县期间,他体察民情,革新除弊,颇有政绩,治行如在剡县时,被当地人称为循吏。 治平元年(1064年),宋英宗赵曙即位,丁宝臣授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宝臣任秘阁校理,淡然不以势利动其心,不去走访公卿权贵,而是与诸学士相互交流,和所有人都相亲友善,人皆爱与他交往。累官至尚书司封员外郎,勋上轻车都尉。苏寀以端州前事弹劾宝臣,将宝臣贬为永州通判,朝中士大夫皆惋惜。 丁宝臣于治平四年(1067年)病卒后,欧阳修、王安石为他撰写了祭文、墓表、墓志铭。为同一个好友撰写祭文和墓志铭,对欧阳修、王安石来说,极为少见。 丁宝臣为官三十余年,虽然因为端州之事有争议,纵观其一生,可谓为官清正,勤于职守;为政以德,遗惠一方。其中以任地方父母官时政声最高。他诗文俱佳,尤其工诗,与兄丁宗臣年少时俱以文行知名乡里,时称“二丁”。著有《丁宝臣文集》40卷,现已散失。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