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钧先生创办大成后,为了使职工能安心工作,忠于企业,待稍有经济实力,就开始实施自己的福利计划。大成的目标是建成“居于斯、食于斯、老于斯、葬于斯”这样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终生福利机制。当然,当时职工退休是没有工资的,但大成职工的子女有优先进厂工作的权利,子女有了工作,父母晚年生活也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刘国钧先生对工人们说:“工厂、工厂,是工人的厂,希望大家要以厂为家,你们的年龄都大了,再回去读书深造是来不及了,但是大都有子弟,全厂2000多人,如果读书不聪明而身体好的,可进厂做工;能读书的,读到初中毕业进厂来做练习生;读书聪明的可能进纺织专科学校。我开的支票一定兑现,我相信30年以后,厂里的工人职员都变成你们的子弟,在座的各位都变成老太爷、老太太了。” 大成办起了食堂,工厂供应伙食,职工只要出饭菜的本钱,其余的由厂里补上。建了宿舍2000多平方米,供住厂工人和夜班用。建保健站,对工人实行免费医疗。建幼儿园,职工子女可以免费入托。创办了大成子弟学校,优秀者可送升学或优先进厂工作。还购置了一块墓地,名曰“大成公墓”,建功德堂,死亡员工入葬公墓,有功者树碑立传入“功德堂”。 企业为职工着想、尽其所能以达“工人咸乐以工厂为家,饮食以之,教育以之,子女之学业亦以之,恋之而不去,从此终古” 的目的,以达到职工的“吾爱吾大成”,以厂为家,爱厂如家,对工厂尽忠尽职。这对大成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及队伍的长期相对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稳定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生存发展、进行企业间竞争的有力保障。大成甚至办有俱乐部,内设读书、阅览、体育、科技交流和文艺活动。创办了《励进月刊》,交流学术,活跃思想,为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学习、工作及进行技术思想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大成的许多管理者经过锻炼,不仅成为成功的企业管理者,有几位甚至还是颇有学术成就的学者。刘国钧先生虽然只读了不足一年的私塾,但他的《扩充纱锭计划刍议》一文,提出了很有远见的纺织业发展远景规划,这与其长期坚持学习密不可分,他把这种学习精神引入企业,为职工学习文化创造各种条件。总工程师陆绍云先生原本就是著名的纺织专家,著有多部纺织学方面的专著,陆在大成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最终达到刘国钧先生引进一个人,可以带出一批人的目的。 在近代这样一个乱世,刘国钧先生以及其苦心创造的大成企业,是数千职工一个大“家”。虽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成企业还没有达到刘国钧先生所提出来的那个理想目标,但从一代“大成人”对大成企业归属的认可与依恋,足可以看出“公司大家庭”经营、管理模式的独到的成功之处,这是那一个时代的产物。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