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以其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众多的人文景观,吸引古代不少文人墨客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与大茅峰近在咫尺的方山,不仅山明水秀,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山脚下“清代第一才女”贺双卿和绡山书院的遗踪,一直吸引着中外学者的关注和游客的向往。 贺双卿(1713年-1736年),初名卿卿,字秋碧,金坛薛埠人。18岁嫁给村夫周氏子,夫暴姑恶,受尽虐待,劳瘁而卒。贺双卿生性慧敏,姿容秀丽,极富才思,工诗词,为清代著名农家女词人。她善于运用哀残、暗淡、凄冷的意象,抒写绝望的情怀,为自己不幸的遭遇和悲凉的心境写照。 绡山书院在方山北坡的半山腰,据当时金坛文学家史震林(1693年-1779年)所著的《西青散记》描述,“绡山小院,在四屏山(方山)之下,竹树幽浑,疏花互发。有异鸟,羽彩璀璨,音胜黄鹂,山中人不识也。小院左右,筑草房以赁农者。”史震林在《西青散记》中除描述绡山书院是桃花源似的去处,还表达了他和绡山书院的主人及文友对贺双卿的友情,专门写下“游绡山”“别绡山”等诗文。 据各方考证,贺双卿出生于金坛游仙乡丹阳里,18岁时经“媒妁之言”嫁给了同乡绡山里(即薛埠镇内的方山)的周姓樵子为妻。绡山里望族张氏建有绡山书院,书院成了江南文人相聚之处。方山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人文历史,加之史震林、张梦觇、怀芳子、陆玉函等人爱交友,以及贺双卿的绝世之容旷世之才,从而使贺双卿用粉写在树叶上的诗,出现在史震林等人的著作中,得以广为流传,并被多次结集编选、评论研究。1997年,美国克拉克大学副校长罗博洛教授、南京大学张宏生教授、天津大学杜芳琴教授组成的专家组,专程来金坛薛埠镇石家山林场实地考察,寻访才女贺双卿和绡山书院的古迹遗踪,再次证实绡山书院就在石家山林场附近,直到太平天国时期才被毁。 贺双卿的词在中国词坛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她诗才横溢,不少学者早有评述。陈延焯称其“负绝世才,秉绝代姿”;称其词“其旨幽深窈曲,怨而不怒,古今逸品也”。黄韵甫称其词“如小儿女,哝哝唧唧,诉说家常……人见其不自以为词,闻者亦忘其为词”,但每诵一遍却“不知涕之何从也”。学者董潮、徐乃昌等也用浓墨重彩描绘过这位才气横溢的民间女诗人;徐志摩也向别人推荐过由张寿林编的《贺双卿雪压轩集》。 上个世纪开始,围绕贺双卿其人其词就争论不休。议论最多的是,她的籍贯和今世存录的一些诗词是否出自她手。有人认为贺双卿真假难辨,甚至怀疑是否实有其人。尤其是上世纪20年代中,胡适的《贺双卿考》一文,对贺双卿的存在提出4大疑点,但并没能否定贺双卿的存在。后来,叶恭绰仍收贺双卿词入《全清词抄》。1988年,康正果所著《风骚与艳情》一书中对贺双卿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指出:“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也许只有清代女诗人贺双卿一生在她的作品中反映下层妇女的悲惨世界。”贺双卿的诗“饥蝉冷抱枯桑叶、病蝶低寻老韭花”等,充满了下层农家妇女的悲凉,描绘了大量的插秧、织布、种地、烧饭的情景,这恐怕是进士出身的史震林等难以感受体验的。 20世纪末,中外学者对贺双卿其人其事和绡山书院,从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都有新的突破。进士出身的史震林把贺双卿的诗词收入《西青散记》,四下宣扬,使金坛民间留传下多种版本。最宝贵的是方志中亦有记载。词学家、江南“通儒”冯煦编纂的《金坛县志》卷十“人物志”“烈女篇”“贤淑”这一章节记载:“周贺氏,名双卿,字秋碧,家世务农,生有宿慧。十余岁习女红,工巧异常人。其舅为塾师,书馆与之邻,默听悉暗记,以女红易诗词诵习之。小楷亦端妍,能于一桂叶写多心经。嫁村夫贫陋颇极,舅姑又劳苦之不相惜。双卿善事之,见夫未尝无愉色。” 进入21世纪后,对贺双卿的研究有增无减,除黄燮清的《国朝词综续编》外,还有清吴德旋著的《初月楼见闻录》、施淑仪编的《清代闺阁诗人征略》等都可以找到有关贺双卿的记载。近年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包括国内各地均有专家学者研究贺双卿,他们正在编写的中国历代女诗人选集,贺双卿的作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