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中医界全才谢利恒的三个“首”字

时间:2019-03-22 11:26来源:未知 作者:甘草
谢利恒先生(1880—1950),名观,字利恒,以字行,晚号澄斋老人,世居常州西北孟河之滨罗墅湾镇。是近代中国医学史上一位享有盛名的人物

 

     谢利恒先生(1880—1950),名观,字利恒,以字行,晚号澄斋老人,世居常州西北孟河之滨罗墅湾镇。是近代中国医学史上一位享有盛名的人物,他的医德医术、道德文章及首创精神为今日中医学界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有“美髯公”之称的谢利恒,是近代中医界的风云人物,当时的中医学校、学会、杂志等机构都争相延聘,其“美须髯”的照片也频频登载于各种报纸杂志。他的学生陈存仁回忆道:“是时,谢师年四十许,已美髯飘拂胸次,风度冲淡文雅,寓然可观。求之同道,无可与匹。而一经接触,即觉如坐春风,使人温羹而感甜美。”

     谢氏系江南望族,为东晋丞相谢安后裔,常州谢氏代有才人。谢利恒曾祖翔,以耕读世代相袭,其伯祖谢兰生、祖父谢葆初均为孟河名医。

     祖父谢润(1830—1892),字葆初,县学生。身长玉立,气豪口讷,饮量过人,因此早得手振病,遂弃举业,专攻医学。父汉廷本精医术,得其传授,又问业于孟河马氏,以清初三大家为宗,而博览各派学说。家贫,夕不能举火,则默诵伤寒、金匮、内难经等书,循环,而对于施济贫病仍乐而不倦。光绪十八年以咳疾卒,年六十二,葬之日,乡闾皆恸。遗著有《医学经纬》数十卷,其孙利恒,因其原稿而损益之,成《中国医学大辞典》三百万言。

     其父谢钟英(1855—1901),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人,先后任江苏布政使黄彭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台湾巡抚邵友濂之幕僚,为清末地理学家,曾历时10年,五易其稿撰《三国疆域志补注》十五卷刊行传世。

     谢利恒先生幼承家学、天性颖悟、强闻博记。于医学、地理学均有建树,民国时期以医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名震沪上。他的敢为人先和事必亲躬,作为20世纪上半叶中医领军人物,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洋溢的激情、充沛的感情,未尝稍有松懈。这与当今常州倡导的“勇争第一,耻为第二”的常州精神,何其相似乃尔。

     观其一生,在以下三方面都居功甚伟,首屈一指。

     一、首席代表赴南京请愿团

     他生活的年代正值西风东渐,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交争之际,中医学术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谢利恒自觉地肩负起维护和振兴中医的历史使命,他殚精竭虑,奔走呼号,以超人的毅力与智慧,非凡的组织才干,渊博的文化素养,为中医的生存与发展做出许多富有远见的开创性贡献。

     南京政府统治时期,限制和废除中医的言论甚嚣尘上,中医药学的生存岌岌可危。值此危急存亡之秋,中医药界空前团结,奋起抗争,其中影响较大的全国性抗争请愿活动有十次之多,展现了中医药界顽强的生命力,这背后是中医前辈们强烈的忧患意识。出色的胆识魄力和一片爱国热忱。作为中医界领袖人物的谢利恒两次被推选为医界代表赴南京请愿。

    1929年2月,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召开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余云屾等人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该案一出,立刻函电交驰,抗议四起。据陈存仁回记,闻讯后,他与张赞臣迅速发难,以医界春秋社名义通电全国,策划召集全国代表到上海举行抗争大会,以上海中医协会作为与政府抗争之中心组织,由丁仲英和谢利恒主持会务,坐镇指挥,又策动薛文元、陆仲安、郭柏良、秦伯未、盛心如等上百位名中医参与筹划,他的学生陈存仁与张赞臣等年少才俊者奔走联络,撰稿作文,于是声势日壮,从开始酝酿到组织接待,筹备大会的各项事宜均有条不紊地展开。

     1929年3月17日,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在上海总商会大礼堂举行开幕式,参加会议的有l5个省,243个单位,正式代表281人,大会推选谢利恒、隋翰英、蒋文芳、陈存仁、张梅庵五人为请愿代表,谢利恒年高德劭,无形中成为首席代表,最后,请愿团终于功成而返。

     谢利恒在《三·一七之回忆》一文中追记当时情形说:“(请愿团)奔走多日,得达主席蒋公之听,陈述国医国药,关系国际民生之极大理由,蒋公以为然,遂手令撤销此禁,社会人士,大为欢愉……而定每年三月十七日为国医纪念节”。然而好景不长,同年4月,政府当局又颁布一系列压制中医的法令,如教育部颁布公告要求中医学校一律改为传习所,8月下令取缔中医学校,禁止各校招生。卫生部也发出通令,禁止中医采用西法西药西械,并令中医院校改为医室。事态陡然严竣,引起中医界更大的哗然与激愤。12月,全国医药联合总会又在上海召开了“临时代表大会”,会议推选了谢利恒、祝味菊、陆渊雷等23位代表再次赴南京请愿,由于中医药界的团结和强大舆论的压力,南京政府终于撤销教卫两部的命令,废止中医案的闹剧宣告破产,而后1930年有“中央国医馆”之设,聘请谢利恒、陈存仁两人为卫生部顾问。由此,奠定了谢利恒在上海医界及全国医界为人敬仰之地位。

     二、首编《中国医学大辞典》

     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将编写《中国医学大辞典》的重任委托谢利恒,谢氏欣然允诺,担任主编,同时辅助工作者有十二人。该书网罗宏富,囊括古今,旁及朝鲜、日本。谢利恒带领大家焚膏继晷,汰芜取精,条分缕析,博采兼收,历时八载,书乃告成,其间“积劳而殁者二人,撄病而治愈者四人,足见此书之成就不易也”。该书设词目37000余条,字数35O万言,是阐述和介绍中国医学的第一部大型工具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生理,病理、诊断、临床各科、各种治法、中药、方剂、针灸、历代著名医药学家和古今医籍等内容。排列方法以首字笔画为序,首字相同者则以次字笔画为序。为方便检索,还编有《辞头索引》《辞条索引》。常州同乡、民国时期“史学四大家”之一的吕思勉曾参与此书的编写。

     该书自192l年初版,至1951年己先后印刷32版。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配合党中央的中医政策,又于1954年、1955年两次重印发行,至l988年北京中国书店再次影印出版。此后仍不断再扳。韩国高文社影印此书,改名为《东洋医学大辞典》,至1993年己发行第6版。该书使大量中医文献资料得以完善保存,为整理、推广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对中医药学术研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谢利恒认为“举要删繁,莫如辞典”,为中医学术的系统化做了非常有益可贵的尝试。“集名家于一堂,合全书而互证,……为研求中医者挈其纲领,为沟通西医者导彼先河”,其心愿之诚,用力之勤,全无个人私利之计较。此书如此浩博,难免间有错讹,并有一些读者撰文指出,谢氏当年亦曾想年年修编,不断正讹纠谬,但受当时条件限制,全书排刊工程浩大,书商无法修订,故常引以为憾!

     今日看来,此书纵有不足之处,亦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部具有生命力的研究中医的重要工具书,足以嘉惠医林,启迪后学。

     当年受到谢利恒青睐的学生严苍山,曾写一首《谢利恒校长》,表达了深切的怀念和对《中国医学大辞典》的评价:

     皇皇伟著大辞典,翊赞医林有巨功。

     长髯慈容人敬爱,至今我道有遗风。

 

 

 

     三、首任中医高等学府校长

     民国初期,武进孟河名医丁甘仁目睹“中国数千年神圣之医学,日就式微",深感“振兴医学之责,义不容辞”,于是邀集沪上中医名家夏应堂、谢利恒、费访壶等,共同筹资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冀兴绝学。学校于1916年得到北洋政府内务部的批准文书,同年8月正式开学,由谢利恒首任校长。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是近代土海第一所正规的中医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正规中医学校之--,其办学时间之长,培养人才之多,声名号召力之大,在国内首屈一指,它立足土海,辐射全国,为中医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谢利恒对中医教育投注了极大的热忱,对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师资管理等各方面皆花费大量心血。他富有教育家的宽广胸襟和远大目光,在《关于中医改良声中之四大问题》一文中说:“要求中医之发达,必先陶铸中医之人才,要陶铸中医之人才,必多设中医学校,使本正源清,而后有良好种子。”“陶铸中医人才,培育良好种子”成了谢利恒毕生的使命与责任,他关爱学生,甘于奉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在任职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校长期间,除主掌校务以外,谢利恒还亲授修身课与温病课,及门诸子,大多驰誉各地,忆及谢师,无不对其景仰追怀。

    学生何时希于晚年回忆道:“我毕业于母校已六十年,教师之印象最深者,为谢利恒先生。其时年约花甲,当讲课时,操其朗朗清润之常州口语,字字入耳,妙在时拈清髯,春风如面,丰颐广额,予人以亲切感。”

     1929年7月,全国中医学界召开教材编辑委员会会议,谢利恒、程门雪等代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参加,当时医药界已充分认识到中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处此存亡续绝之秋,自以整理学说广植人才为当务之急。”叫这次会议是近代中医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民间中医社团组织空前团结,自发召集全国十所中医院校的代表汇集于上海。就课程、教材和学制等问题交流、协商,达成统一意见,这对近代乃至于现代的中医教育均产生深远影响。

     谢利恒的撰著较多,影响深远的当数《中医医学源流论》,书中纵论历代主要医籍、学派及医学各科发展史,揭示中医与儒学的发展关系,倡言治医者要略涉自然、社会诸科学。此外:《中国医话》《中国药话》《澄斋医案》《澄斋杂著》《气功养生要诀》《家用良方》等均已刊行。

     不仅如此,谢利恒先生精研国学,于书法有很深造诣,与范文甫、肖龙友、恽铁樵、施今墨、顾筱岩、徐小圃、秦伯未、程门雪等被称为近代医界书法名家,书法皆臻上境。据其弟子民国上海名医陈存仁介绍,先生有楷书《医家座右铭》传世,“字体厚朴端庄,腴润而脱俗,适其字与其人焉”。

     谢利恒子嗣兴旺,育有四子五女,惜未从医。但先生乃一代教育家、中国中医现代教育的开先河者,桃李满天下,弟子门人多为中医界之鼎甲,师徒相承,门人相续,后继有人。如程门雪、黄文东、秦伯未、章次公、严苍山、许半龙、王一仁、张赞臣、陈存仁等,都成为近代中医名家。

     美哉!谢利恒。伟哉!谢夫子。常州人的骄傲!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