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缅怀陈肃老师

时间:2020-04-04 10:48来源:未知 作者:杨金达
陈肃老师一生勤奋,给我们留下了《毗陵散笔》《春云秋品》《绿的回旋》等丰富的文学作品,他还培植了一大批散文作家,他们中的许多人正活跃在常州文坛。

     陈肃老师离世整整8年了。

     8年来,他微笑的脸,瘦弱单薄的身形,时常在我梦中出现。

     我和陈肃老师的交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那时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少得可怜,我偶尔看到陈肃老师编辑的《翠苑》,觉得适合中学生阅读——尤其是有学生习作的栏目。我便向学生推荐,一下子订了200份。陈肃老师说《翠苑》是常州人自己的文学刊物,刚刚起歩,销路还没有完全打开,前黄中学订200份,是对他工作很大的支持。临别时,他希望我把学生优秀的作文加上评语,寄给《翠苑》。我隔三差五地把比较满意的作文寄给陈老师,居然也能在《翠苑》上陆续刊登出来。我高兴,学生更高兴。渐渐地我发现班上读课外书籍的学生多了,学生整体作文水平也慢慢提升了。

     1986年,我校成立“文学兴趣小组”,我特地跑到《翠苑》编辑部,请陈肃老师在兴趣小组成立大会上给学生讲一堂课。他说:“好的,培养小作者也是我们刊物的责任。我怕讲不好。你提前通知我,我作些准备。” 陈肃老师的讲座十分精彩。他没有用讲稿,站在话筒前,用略带嘶哑的声音,讲得实实在在。他从散文的特点,讲到剪材的角度,细节的选用和情感的抒发。会场上静得没有一点声音。陈老师讲完了,不少学生顾不得鼓掌,拿着笔记本跑上讲台,请陈老师签名留念。

     那年月是不付讲课金的,为了表达真诚的谢意,我们送给他一件白衬衫。在我一再强烈的要求下,陈老师才勉强收下说:“下不为例。”

     陈肃老师希望我也给《翠苑》写稿。那几年我正热衷于写作教育论文,没有尝试过文学创作,陈肃老师的邀约让我心动,便写了一篇2000字的短文,去常州时顺便到他家送稿,已经是下午2点了,没有想到陈老师还在吃中饭。他吃的是泡饭,桌上半碗炒豆芽。陈老师解释说:“上午到市里开会,回来迟了,把早晨剩饭热一热,简单地对付一下。”

     陈老师生活一向很俭朴,穿衣吃饭都很随便,常常这样对付。这是他长期在部队里养成的习惯。他一面吃饭,一面看我的稿子,用筷子指给我看两处要改:一处用词不当,一处错别字。我脸红了。3个月后,这篇散文刊发在《翠苑》上。这大大激发了我写散文的兴趣。

     常州散文学会成立,陈肃老师让我参加,不久又介绍我加入中国散文学会和常州作家协会。常州有什么文学活动陈老师常通知我参加。我是文学创作的新手,需要学的东西很多。我和他成了无话不谈的老朋友。每次到他家去,我们的话题不是散文写作,就是文学界的现状。这些闲谈对我启发很大。一次陈肃老师跟我谈起常州的拆风。他说:“常州是一座文化古城,有许多名人古建筑,现在都要为高楼大厦让步。这些古建筑拆掉了,败光了,常州还成古城吗?我不明白,为什么不给子孙后代多留点古代文明的念想呢?”

     陈肃老师是和蔼的长者,从不发脾气,就是批评人也都很婉转。他发这么大的火,我还是第一次见到。陈老师告诉我准备接受一些老干部的建议,写稿向报社呼吁。陈老师一连写了3篇文章,分别刊登在《中国文物报》《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陈老师用他的笔力挽狂澜。陈肃老师把文章复印了寄给我,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他热爱家乡的炽热情感,也感受到了他不屈不挠硬骨头的气质。我想这也是与他的军旅生涯分不开的。

     有一次我去看望陈肃老师,他告诉我要把散文写作放一放,集中精力创作一部长篇纪实小说《屠寄传》。他说:“我早已过了古稀之年,时间不多了。我想把我们常州清末民初的社会面貌,众多文人学士的形象写出来。”

     在古稀之年,放下写了几十年的散文,去创作长篇纪实小说,陈肃老师作了多大的牺牲,下了多大的决心。为了搜集素材,陈老师多次寻访屠寄的后人,寻访熟悉常州历史的老人,他的足迹踏遍上海、南京等周边城市。他还曾3次北上,天天带着两个馒头坐在北大图书馆古籍部藏书室摘抄资料,每次都要数十天。陈老师伏在用阳台改造起来的小小斗室的书桌上,孜孜不倦地写作。写完一章,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了,再接着写下去。案头一盆金银花老藤怒放着蓬蓬勃勃的新枝,默默无声地陪伴着他。

     其实,陈肃老师并不能全身心地投身到长篇巨制的创作中去。苏东坡研究会等许多民间学术团体的活动,都希望他参加,陈老师也乐意参加,他把探究地方文化视为自己的职责。常州恽家续修家谱邀他作序,他花了近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篇万余字的序,成为常州家谱史上的美谈。其间,我也曾两次请他给我的散文集作序。

     没有想到,陈老师在病中为我作的序,竟成了他的最后一篇文章。不久,他又生病住院了,再也没有走出病房。我第一次去医院看他,他笑着安慰我说,他不是恶病,很快就会出院的。纪实小说还没有完稿,他是不会带着遗憾走的;第二次去看他,气管切开,已不能说话了,他用铅笔在纸上告诉我,只有万把字就完稿了,等病情好转一点就动手写;第三次去看望,他已不能说不能写了,然而头脑清醒。他两眼定定地看着我,我知道他仍念念不忘《屠寄传》。他与病魔顽强抗争,多么想写完他的书稿啊……

     陈肃老师一生勤奋,给我们留下了《毗陵散笔》《春云秋品》《绿的回旋》等丰富的文学作品,他还培植了一大批散文作家,他们中的许多人正活跃在常州文坛。文/杨金达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