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0月,上海大学成立,这里有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董亦湘等常州籍共产党人和名师贤达任教,成为进步思想的传播地和改造社会的实践地,吸引诸多进步学生求学,他们在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的教诲下,思想进步很快。 1925年,来自常州武进横山桥镇包合兴南货店老板的儿子包焕赓(1907-1947)考入上海大学。 包焕赓出生于小商人家庭,虽非巨商,亦稍有资产,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看到国家衰弱,民不聊生,从小有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在中学读书期间,常常阅读进步书籍,帮助穷困同学。 受革命思潮的熏陶,18岁的包焕赓只身一人赴上海大学求学,在同乡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董亦湘等共产党人的影响下,积极投身上海革命运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共中央曾经规定“凡国民党有组织的地方,我党员团员一并加入,凡国民党无组织的地方,我党则为之建立。”包焕赓根据中共组织的指示,于1925年寒假回到家乡,联络同学和青年朋友,发展王玉如、朱云峰、包荣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宣传反帝反封建,并建立组织。 1926年2月春节前后的某一天,横山桥包合兴南货铺二楼客厅里,一场重要的会议秘密召开。在庄严的气氛中,共产党员包焕赓、王玉如、朱云峰、包荣生控制住嗓门,唱响了“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这首气势磅礴的《国际歌》,庄重宣告中共横山桥支部成立,包焕赓担任首任书记。 临街鞭炮齐鸣,喜气洋洋,人们只道包老板在为“新年纳余庆”而祝福,殊不知,常武地区第一面党旗正在横山桥冉冉升起。自此,芳茂山麓点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星星之火,迅速在常武大地燎原;三山港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在劳苦大众中生根、发芽。 中共横山桥支部的建立,表明在中国共产党诞生4年多后,常武地区首次有了党的基层组织,这是黑夜中航行的灯塔。1926年北伐革命期间,常州东北地区党的革命活动在以横山桥支部为核心的统一领导下开展。 横山桥支部的建立为常武地区党组织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共横山桥支部建立半年后,中共常州临时(党、团)混合支部成立,10月中共常州支部成立。一年后的1927年1月,中共常州独立支部成立,7月,中共武进临时县委成立。此后,常武大地纷纷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烈火,仅1927年,横山桥支部的王玉如同志(时任中共武进西南区委书记)在武进西南地区就建立起10个中共支部,发展了90多名党员。 中共横山桥支部的建立在常武地区树起了一面党的旗帜。这是一面引领希望的血染的红旗。数十年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横山人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为了主义和理想,前仆后继。许多革命先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用鲜血将党旗染得更红。他们有的牺牲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有的坚持地下斗争牺牲在反动派的屠刀下,有的牺牲在敌强我弱时的奋力抗争中,有的牺牲在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的前夜,有的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横山桥地区有46位壮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英名永垂青史。还有许多人民英雄,甚至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但他们都在鲜红的党旗上留下自己血染的风采。 遗憾的是:常武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横山桥支部的创始人包焕赓由于身体原因,积劳成疾,于1947年去世,未能看到新中国的成立。(文/包立本 张军)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