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名士风范 铁骨墨香—我的父亲顾雪雍百年诞辰

时间:2022-01-17 10:23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顾祖年
今年一月,是名报人、著名的新闻老战士、前中国远征军记者、常州日报主任编辑,我的父亲顾雪雍诞辰一百周年,仙逝六周年。
     今年一月,是名报人、著名的新闻老战士、前中国远征军记者、常州日报主任编辑,我的父亲顾雪雍诞辰一百周年,仙逝六周年。当年许多他的领导、同事和友好都留下了对他的回忆纪念文字,称颂他为党和祖国的新闻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江南顾氏宗亲联谊会和常州顾氏宗亲会还为他举行纪念座谈会,出版纪念专刊,追思他的名士风范、道德文章和优秀的品德。
     百年前,父亲诞生于常州武进上店,他舅父、我国杰出的新闻战士恽逸群的家乡。他的父亲顾友霖早年北伐战争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时就已经投身革命,参加了由周恩来、陈云等领导的上海三次工人武装总起义;而舅父恽逸群不仅是早期中共常州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担任过武进、宜兴和浙江萧山县委书记等职,投身新闻界后,更是以笔为刀枪,叱咤风云,成为中共一代杰出的新闻战士而名垂史册。父亲耳濡目染,深受家庭的熏陶影响,自小立下报国救民的种子,他聪颖刻苦,勤奋好学,为他的成长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九一八”事变,他才11岁,就在学校课本上咬破手指写下“誓死反日”血书,立志表达痛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在同学中留下流传百年的佳话(据时年102岁同窗同坐薛大元先生回忆)。
     父亲出道很早,早在1938年,他就读于上海法政学院新闻系,成为恽逸群、范长江创办的“青记”(“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简称)最早的会员、成为这一进步组织最年轻的记者之一。在舅父恽逸群的影响下,从此走上“新闻救国”、反抗日本侵略者斗争的道路。他先在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通讯社——大中通讯社、大美晚报担任记者,随之又在范长江、孟秋江等中共直接领导的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担任记者、编辑。他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奔波采访于苏(江苏)、沪(上海)、港(香港)之间,以“伍中”等为笔名,写作大量稿件,投寄发表于海内外报刊、通讯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披露敌占区、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动员呼吁同胞团结抗日,为中国新闻界的抗日宣传筚路蓝缕,呕心沥血。在上海报社工作中,他身经两次险遭日寇和汪伪特务的枪杀,亲眼目睹新闻界同事和同胞惨遭敌寇杀害血淋淋的现实。
     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父亲随范长江等撤退到内地昆明。在昆明,他创办了《新报》,任社长兼总编辑,积极宣传介绍前线抗战。1943年,中国远征军为打通中印、中缅公路,组织大规模反攻,父亲积极响应国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毅然放弃优渥安定的生活,自告奋勇,甘冒牺牲,深入战火,在枪林弹雨的第一线进行采访,为中国远征军大反攻报道披荆斩棘,九死一生。直到父亲去世前,他是大陆唯一幸存的远征军记者。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北京、上海、江苏和常州本地的许多新闻媒体前来采访他,他不顾年逾九五高龄身患重病,都一视同仁认真接待,一一回答记者们提出的问题,告诫人们不能忘却五十年前的国仇家恨。
     同年夏,经中宣部和全国记协审批,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闻老战士与抗战》一书,首次将父亲列入与范长江、恽逸群等并列的23位“新闻界巨子”之中。上海为此还派出了史上最强的采访队伍,前往全国各地采访“新闻界巨子”和他们的亲属后代。上海解放日报原文体部主任、新闻晚报副主编、名记者胡廷楣一身肩挑两项重担——既要采访父亲关于恽逸群的抗战事迹,又要采访父亲的抗战和担任远征军时的记者经历,披肝沥胆,浓墨重彩,圆满完成了采访写作任务。书中,记者、作家邱曙东的报告文学《报魂》全四节,专门以一节《铁骨墨香》来记述描写父亲在孤岛坚守抗战的英勇事迹。而在此前,常州抗日历史研究会授予他“抗日英雄”称号和匾额……面对这些晚来的荣誉,病中的父亲丝毫没有显得激动和高兴,或张扬炫耀;而是荣辱不惊,甘于平淡,十分谦虚低调,甚至嘱笔我写下对该书的意见,寄给上海和有关部门,自谦地称将他忝列于范长江、恽逸群等“新闻界巨子”中,十分惭愧,并直率提出该书的缺憾和遗漏其他新闻界名人等建议和意见。父亲的这一高风亮节和不拘一格的另类风格,尽显他一贯的名士风范,为人所称道。
     我真正见到父亲是在我10岁的时候。那是即将迎来新年的寒冬时分。我记得一天半夜,祖父母将我喊醒。我睡眼惺忪,看到一位戴着眼镜,肤色白皙、壮硕的中年男子正对着脸盆擦洗身体。他回过头来,笑嘻嘻地对着我说:“年年(我小名)都长这么大了!”祖父母对我说,“他就是你的爸爸!”这是我初乳成长,生平第一次见到父亲。这样一位高大和蔼可亲的抗日肝胆英雄,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会被打入“另类”。紧接下来的十年动乱,父亲经受了一般人都难以忍受的灾难和痛苦——每天扫街,挂牌批斗,甚至为生计每天沾纸盒,拎灰桶,做瓦匠小工直到下放农村喂牛养鸡……尝遍遭人间歧视的辛酸苦辣。时代一粒灰,落到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而在那个特殊岁月,则是整个家庭的一座山。在最困难最艰辛的日子里,父亲始终如一,手不释卷,即使身处农村仍要伴着煤油灯挑灯夜读;白天在田间休息时,则与农民聊天讲故事,讲他的亲身经历,讲家国的不幸或未来……朴实的农民们都引他为知己,跟他讲知心话,亲切地称他为“老顾”,有什么问题都请教于他,所谓的阶级“界限”在农民们心里都显得无关紧要甚至不屑一顾而荡然无存。当十年下放结束离开农村,农民们依依不舍,挑担相送一直把他送到城里……
     身处逆境,面对困境甚至限入生活绝境,父亲从来都是从容面对,很少听到他有什么怨言和哀叹。他把所有的思想感情融入于书中,寄托在文字之间。一本旧版的《苏东坡乐府诗》和陆游诗集等书籍,一直从农村伴随到城里。在那个全民不读书的年代,他省吃俭用订阅了日文版《人民中国》和英文版《北京周报》,以他掌握的外文知识,从中汲取营养,了解国内外信息。有一次他对家里人说:“人家英国都在用青草制造牛奶了,而我们还在搞阶级斗争。”这句话一出,却引来了当时正在常州我家的恽逸群舅公妻子刘寒枫舅婆的背后议论,足见父亲的思想胆识非同一般。
     改革开放后,父亲以近花甲的年纪重新回到了新闻工作岗位,在常州日报负责新闻编辑工作。一个遭久旱饥渴的人,如逢甘霖,必定会拼命吮吸吐放。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他常对我们说,要把损失的廿多年时光补回来。在常州日报,无论是新闻资历或阅历,他都是报社内资格最老、堪称笔杆子最硬的人,他却从无“倚老卖老”,颐指气使。他夜以继日,编辑排版,笔耕奋战,全身心扑入常州日报的新闻报道和改革事业中。我常常看到他伏案笔耕改稿,白天做不完,下班带回家挑灯夜战,甚至熬到眼红出现血丝。他从不离嘴的一支烟斗,从不离手的一支蘸水钢笔,是他精神上最好的伴侣,也是他最好的工具和武器。他大脑不停地思维写作改稿,下手“快、准、狠”,编辑“对他来说,不啻是小菜一碟,杀鸡用牛刀。一篇稿子到他手里,掂过份量后,就三下五除二地三划两改,轻松自如。他编发的稿子,主题鲜明,语言精当,像绞毛巾一样清爽利索。”“为此一些记者都害怕他编稿,事前常跟他打招呼,拜托他刀下留情。然而顾老只认文不看人,以新闻价值作为取舍稿件的唯一标准,以新闻价值决定内容的长短。”老报人张一农、李寿生同志的回忆,真实亲切地记载了父亲的新闻编辑思想。他处处为读者着想的办报新闻意识,不但体现在对别人的作品上,就是他自己也是这样。他说新闻稿件“绝不能有半点啰嗦,空话和废话,要在很短的篇幅内,把发生的事情经过向读者交代清楚,切忌冗长拖沓而重复。要惜墨如金。”1983年,我在常州博物馆工作,著名画家黄胄参访博物馆,我写了大约三百字的报道,配发了一张图片,结果到父亲手上,只见他手起刀落,三划两除,变成了短短几句话的图片新闻,最后登在报上。父亲说:“常州报小报小办,只能这样,哪能容得下你这样长的短文?”(其时常州日报只四开四版)。开始我还十分心痛,不甚理解,直到我转行从事新闻工作才深深理解了父亲。从这些小事,益显他作为名报人名编辑名记者所具有的名士风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父亲一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做到了终生学习、终生写作。年轻时,在当“国新社”和远征军记者时,在战火硝烟的枪林弹雨中,父亲以笔为戎采写了大量的抗日通讯报道,成为一代抗日名记者;进入50年代后,在和平建设的环境中,他作为当时国内第一位科考探险记者,同样冒着生命危险,踏上“万径人踪灭”的蛇岛,克服艰险写下并发表《蛇岛的发现》《蛇岛探险》等作品,引起当时国内外的轰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此拍摄了专题纪录电影《蛇岛的秘密》,使他再次成为中国的一代名记者名编辑和名报人。
     古人认为,人生七十而不老,也就是说人要“不知老之将至”。叶剑英有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是父亲却遵循古人遗训,把黄昏当作青春,抓紧有生之年,把七十岁当作开始,北上南下,除了创作出版著名的《奇才奇闻奇案——恽逸群传》,应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和人民日报出版社之约写作出版《恽逸群》《恽逸群评传》三本书外,还写作发表了《范长江》《孟秋江》及《驸马陆久之传》《商界状元闻兰亭传》《日本特务机关岩井公馆内幕》《邮票大王马仁全传》等大量的文史作品,迎来了他晚年的又一创作高峰。直到临终,在病榻上仍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关心着报社新闻工作和同事。2016年新年元旦,他在连续昏迷数天后苏醒过来,第一件事就是要来纸笔,歪歪斜斜地写下:“祝亲友们新年快乐!”南京大学常州籍教授奚金芳女士得知父亲仙逝,以宋儒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作輓词送给他,极好地概括了父亲战斗的一生。
     父亲的一生,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寇列强不怕牺牲、勇对强敌的抗争精神,体现了他面对挫折和困难,不屈不挠、努力奋发、勇于向上的精神,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代新闻名记者所具有的敢于探索、敢于直言、献身的职业道德精神。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铭记,发扬光大。文/顾祖年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