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缘建37座桥常和
僧常和,俗名郑炳芳,孟河郑塔里人,生于清咸丰年间。13岁时就出了家,拜金陵毗卢寺量宏法师为师。光绪初年(1875),在他20多岁时,受师傅量宏法师兴复黄山寺宇的托付,只身外出募化,历经20多年的艰辛,募得银元5万多元,在黄山建造了规模宏伟的旃檀禅寺,共建寺舍49间半。后又在黄山至小河镇之间铺了一条青石板路。宣统元年(1909),募捐建造了小河街的万善桥和宝善桥。僧常和一生经手修造的大小桥梁共有37座,庙边村的罗家新桥、大圩村川心港上的朝阳桥及其北面的全善桥、丹阳新桥乡的川门桥、丹阳访仙桥、山北卧龙桥等等,都是他不辞辛劳募化筹款建造的。那时虽然巳年过70岁了,还被常州天宁寺请去督造东门的白家桥。因积劳成疾,又在工地过度劳累,突发疾病。当天宁寺用船送他回黄山旃檀寺,中途到奔牛东面叶家码头时就死在船上。僧常和“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为公益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捐资办明德小学潘明德
潘明德(1869~1930)又名和林,孟河斜桥潘家埭人。幼年家境贫困,7岁勉力入学,至17岁因迫于生计而辍学务农,兼习弹絮手艺。他爱阅读书籍,偶尔借得医书一部,如获至宝,于是日耕夜读,刻苦钻研。冬夜苦寒,则起立顿足使暖,夏晚避蚊,则用布衣裹足。3年学有所得,即备针、刀,先为人义务医治疮疖,手到病除。继而就诊一般内科,也取得一定疗效。后辗转至扬中八字桥行医,因年轻尚未成名,求治者少,收入甚微,生活较为清苦。为了与孟河诸名医互证,乃设诊所于孟城北门外邱宅。如遇重症病例,必详察病情,对照医书,反复研究,如是日久,颇获心得。同时,还常常拜请其他医师会诊。不久,移诊所于苏州,因人地生疏,医况仍是一般。到30岁时,迁往上海,设诊所于虹口海宁路,又拜孟河名医丁甘仁为师。于是医术大进,求治者日众。并着手整理所积累之医案日记资料,编成《医法提要》,在民国三年(1914)出版问世,名驰遐迩,而资积日富。但个人生活,仍是布衣素食,艰苦朴素。明德常思自己童年辍学之苦,及家乡贫苦子弟失学之众,于民国十五年捐资6000银元,在潘家村南置田7亩3分,建造校舍5间,独资创办私立明德初级小学一所,凡贫苦儿童,一概免费入学就读。当时,知名人士王培槐题赠“嘉惠儒林”匾,乡众赠“蒙以养正”匾,以褒扬其功德行为。文/程协润(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