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孟河第一位御医费伯雄

时间:2023-07-24 09:55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程协润
费伯雄字晋卿,号砚云子(1800~1879年),他是常州孟河人。孟河医派的开创派,孟河四大名医药家的代表人物,是清道光年间成为了一代驰名大江南北的御医。
     费伯雄字晋卿,号砚云子(1800~1879年),他是常州孟河人。孟河医派的开创派,孟河四大名医药家的代表人物,是清道光年间成为了一代驰名大江南北的御医。费伯雄不但是孟河医派的开创者,还是近代文学家。他是费氏第二十二世孙,孟河费氏医派的第7代传承人,也是孟河四大医派的奠基人。《清史稿》称:“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为最著。”
     费伯雄从小生长在世医家庭之中,家学渊源,先儒后医。擅长治疗虚劳驰誉大江南北。幼时少秉异志聪颖过人,有神童之称,7岁时能作联,以“帘卷玉钩钩”,巧对“门关金锁锁”,惊其师傅和众友。费伯雄从小爱好天文、六壬、技击、诗画、琴书等艺术,冠于郡邑,被著名诗人俞樾赞誉为“诗原本性情,文得欧阳之神”之称。费伯雄不仅是一名精医,而且能文能诗词,以文名居常州文坛四大金则之列,在文学上与曾国藩交往甚密,文学著作有《留云山馆文钞》一卷。尤其以《黄山游记》深得俞曲园快诵。以文名居当朝常州府的文坛四大金刚之首(以名文推荐给左宗棠、曾文正、曾国全等),在文学上与曾国藩交行甚密。他33岁时被选拔为贡生,后来,他以救人救世为己任,禀承家学,先儒后医。清道光十二年(1832)曾中秀才,并补为博士弟,但他无意为官,决心以医问世。他虚怀若谷,专行中医,悬壶济世,兼收诸家之长,擅治疑难杂症,后来,他终于成为了一代驰名大江南北的大御医。
     费伯开中医处方、用药则主张“一归醇正,不惑殊趋”,反对将古方生搬硬套,要求“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乎规矩”,认为“医道当自出手眼,辨证察经,不可徒执古方,拘而不化也。”要善于通变化裁前人的方剂,创制了许多实用、有效的方剂达200余首。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中国医学史》称费伯雄是治虚劳专家。他平生最重养阴,善于调肝,认为肝脏和营血有者密切的关系,而营血的不足是肝脏病变的重要因素。因此,他在临床上善用调营治肝,费氏的治疗思想主要体现在《医醇剩义》中的二十余首处方和费氏医案中,主要有疏肝解郁法、平肝熄风法、清肝泻火法、温肝散寒法、补肝养血法、肝胆同治法、肝脾(胃)同治法、肝肺同治法等。既有针对肝脏本身的,也有结合其他脏腑的治法,提纲挈领地反映了肝脏病变的临床特点和传变趋势,费氏治肝方剂均来自医疗实践,配伍严密,在学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归醇纠偏,平淡中出神奇,他的代表性医著主要有《医醇賸义》四卷,至今广为流传中医学。
费伯雄博学通儒,医术精湛,人称其有“名士为名医”之誉,蔚然为医界重望。1858年,又为清军江南督帅向荣治咯血于丹阳,派其帮办、江南提督张国梁(又名嘉祥)特来孟河请费伯雄去丹阳,为清军江南督帅向荣治病,费伯雄手到病除,江南督帅向荣授于费伯雄“费氏神方”匾额一块(这些情节后曾编入旧京戏“三本铁公鸡”中的一曲戏段,1986出版的孟城乡志有记载)。至咸丰年间,其医名更加驰誉大江南北了。1832年同时与印墅吴南耀受业于江苏巡抚林则徐,为林则徐的母亲治好了病,后经林则徐推荐,道光年间曾两度应召入宫为道光帝与皇太后治病。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先太后患肺痈,诏伯雄诊疗,并取得明显疗效后治愈。道光帝赐匾曰:“是活国手”。后道光帝患失音症,费伯雄再度进宫为道光帝药治失音症后愈。又获道光帝赐联福曰:“著手成春万家生佛,婆心济世一路福星。”所以,费伯雄不但是孟河四大医派第一位江南大名医,更是孟河四大医派的第一位大御医。
     费伯雄一生投入精力孜孜不倦地摸索,一切从临诊实际出发,博采古今学术之精华,不参杂门户偏见,努力探求立论平允不偏的醇正医学。他坚持笔耕数载终于完成《医醇》书稿(共24卷),并付刊印,不料此书文稿连同藏版一并毁于咸丰年间的一场战火。此时,费伯雄为避太平天国战乱于古延陵之寓斋(在苏北泰兴县五圩里),复患脚疾步履艰难,终日坐卧家中,值此闲遐时日,追忆往昔医案内容潜心著述,随笔撰写成了《医醇剩义》4卷。医案医著书完成于同治二年(1863年),随刻印之后盛行于世。嗣后又于(1865年)撰写了《医方论》4卷。费伯雄的医学思想,以“醇正”和“缓和”为孟河医派文化费氏的特色之一。费伯雄认为医者论理必归醇正,所谓醇正的标志是“在义理之得当,而不在药味之新奇”,其学术思想源泉于历代各家中医药的学术,由博返约,取各家之长补偏救弊。所以《清史稿》称其“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最著”的誉语。费伯雄的中医药﹙学)著作还有《食鉴本草》《怪疾奇方》《费批医学心悟》和《古今千家名医万方类编》等。
     费伯雄成御医与江南大名医著有的《医醇剩义》中,曾得出一个人生大结论:“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谈之极,方为神奇”。取各家之长而舍其偏,面临极难凶险之症,率以和缓应对,常有出奇制胜之妙。以归醇纠偏,平淡中出神奇盛名于晚清年间,曾针对当时中医药术界存在的一股不良之风。他还大声疾呼:“欲救人者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者而学医则不可,我若有疾,望医之相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利心淡则良心现,良心现则畏心生”。他又说道:“医小道系甚重,略一举手,人之生死,因之可不敬惧乎!”平时读书必且研以小心,但在临症施治,不能掉以轻心,常人以局外之身而进之局内之痛痒相关。并自己身体力行,被他救治者以万千计算,所以,他的医名与声誉能闻名大江南北。
      在清道光帝二十六年,费伯雄为家乡修建万绥东岳庙时,曾捐献银两排位第3名。在1834年,费伯雄与马省三等共同出资千元银两重建与管理“孟河接婴堂”,在晚年时期他曾出任通江市总乡董,他为孟河医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费伯雄故居修缮向市民开放后,我曾多次去费伯雄故居参观时,曾好像看到了费伯雄生前就在故居内治病救人,读书弄文、立著医说的光辉形象。
     在费伯雄故居中的原来第三带中,由费氏自命的养拙堂里。有费伯雄亲自撰书的一对联曰:“古今多少世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这充分说明了费伯雄当年大名士成为大名医、与大御医一生行医做人的行为及轨迹!如今,这幅联曰巳在文革时期中,可惜早已散失了,但如今费伯雄故居现早已成为了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我想这给每个参观费伯雄故居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吗。
     孟河镇是一个医派之乡、儒医之乡、仁医之乡、御医之乡。当我一次次参观费伯雄故居和孟河医派阵列馆,从里面走出来时,才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这个省级非遗文化——孟河医派深奥的魅力。文/程协润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