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仲云像 今年清明节前夕,抗联名将冯仲云将军的女儿冯丽雯、冯丹云专程返回故乡武进,扫墓祭亲。她俩在与堂哥冯明歧及乡亲们的交谈中,又回忆起冯仲云关心家乡建没的小故事。 冯仲云(1908年-1968年),江苏武进人,东北抗日联军将领。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曾任中共东北反日总会党团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南满巡视员、省委秘书长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兼珠河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 ,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政治部主任、第三路军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水利部、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兼华东水利学院院长,曾当选为“八大”代表和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2年6月,常州至魏村的一路电线因线径小超负荷而被拆除了。原计划将无锡杨家桥仓库内的500吨电线调来使用,不料那批电线被提走他用了。旧线已拆除,没有电力灌溉,数十万亩水稻田无水,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危急关头,武进县县长潘汉东想起了在水利部当副部长的冯仲云,便立即拨通他的电话,请求他设法解决。冯仲云听了潘县长的详细汇报和请求,答应设法帮助解决。 然而,所需电线的产地在东北沈阳,如果用火车托运,几经辗转,要多天才能运到常州站。时不待人,冯仲云请求航空部门调飞机将沈阳的电线空运至天津,又请时任铁道部长吕正操协调,在14 次特快列车后面加挂两节车皮,将120多吨电线运送到常州站,从而解决了燃眉之急。武进县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万分感激,当时有人写下了联句“运筹帷幄,将军力解急难;惊天动地,部长心怀桑梓!”以表家乡人民感激之情。 冯仲云出生于武进横林镇余巷村。20世纪50年代,当地交通不便,尤其常州至无锡之间车辆甚少,火车站也间隔较远,素有“上不到横林,下不到洛社”之俗语。1958年夏天,当地一个七旬老人有一次从洛社火车站下车,步行回玉溪镇五牧村家中,中途遇上阵雨,淋得像落荡鸡,结果病了很长一段时间。父亲冯德选将此事写信告诉了冯仲云,并寄上了当地多个乡镇的申请报告,希望能在横林与洛社之间的五牧地段再建一小型火车站,以方便交通运输和民众出入。冯仲云接信后,当即四周奔走,找到曾担任过铁道部部长的吕正操将军,向铁道部建议在家乡五牧设立火车站。铁道部为此作了专门研究,决定此工程由铁道部直接调人施工、吕正操将军亲自过问督办。 动工时,周边乡亲闻讯纷纷赶来当义工,五牧火车站仅3个月便建成。自1958年9月启用后,每天8趟火车靠站上下,有效缓解了常州至无锡之间地段的交通难,对橫林、横山桥、芙蓉、玉溪、阳山、双庙等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和人民出进便利,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五牧火车站直至1979年4月才停用。 冯仲云还非常注重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他深知教育是改变家乡面貌、提高人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他积极倡导并推动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学校少,邻近几个村的大多孩子没有学校读书。父亲冯徳选在北京探亲时,提起此事,冯仲云十分重视,当即与武进县相关领导联系,希望设法解决,又将自己的300元稿费悉数让父亲带回,用于学校建设。1958年,余巷村将原观音庵改建,购置课桌凳子及简易教具,创办了余巷农业中学,当年秋季开学。此后,余巷农中为家乡培养了一大批农家弟子,为科学种田输送了大批人才。 “文革”期间,冯仲云遭到打击迫害,他为家乡做的这些好事也成了“罪证”。然而,他始终认为其举问心无愧。1977年,党中央为冯仲云平反昭雪,对他的光辉一生作了充分肯定和公正评价,家乡人民也一直铭记着他回报桑梓的深情。 文/肖 飞 冯国平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