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天王殿北山墙上,镶嵌着6块碑刻,记录了明清两朝古刹的沿革历史、修建纪事、地方官署对文物古迹的告示禁令。其中《重铸弥勒佛碑》,字迹清晰可辨,一段传奇色彩的故事尤有意趣。 明嘉靖甲寅,距今约400多年前,武进府尹万民英,字子才,别号育吾,为进士出身,易州(今河北易县)人。他来常州上任第二年,倭寇袭扰我东南海疆,气焰嚣张,形势危急。官府告谕各地广收铜铁金属,销铸兵器,支援前线,打击来犯之敌。 天宁寺的僧侣素有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有位大殿和尚名叫广孜,当即起而响应,他说:“吾佛以救生为心,以舍身为道,摩顶放踵而利为之,此正时也。”随之与众僧一起,将天王殿上的铜弥勒坐像销毁,上交政府作抗倭卫国之用。 事过一月之后的夜里,笃信佛教的万民英之母,也许是日有所思的缘故,在天宁寺烧香拜佛中,耳闻和尚毁像抗倭之事,故而夜有所梦。她梦见一菩萨,看上去一副迷茫若失,像是欲言又止的神情,一忽儿又不见了。醒来后,便把梦境告诉儿子,万民英颇悟老母之意,我是一郡之长,菩萨托梦给母亲,内心必有难言之隐。经多处访问,最后得知广孜和尚曾有毁像销铜之举。而万母即认为这梦中菩萨就是铜弥勒,他托梦给我,就是想仗我儿子之力恢复铜像。 如是,万民英便以身作则率先捐出薪俸,交给天宁寺,地方上有声望的诸如叶章等人士,也积极劝说善信之人纷纷解囊喜舍,自当年3月到次年8月,终于又复铸了弥勒铜质坐像。
时人认为府尹万民英重视保护地方文物,也称得上是一项仁政,故刻碑以纪。碑文为邑人高风(鸣岐)所撰。如今的弥勒塑像,为泥身贴金,于1983年重塑而成,身高2.1米,木雕佛龛8.4米,座放在1.6米高的汉白玉佛台上,为苏南地区佛寺中弥勒之最。(文/张一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