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民间有句俗话,叫:“常州东门三条巷,遥观余巷薛墅巷”,可见,遥观在古时的常州,是一条重要繁华的街巷。遥观在宋朝时还没有形成街镇,也不叫“遥观巷”,这里除了戚家塘、姚家塘和潘家塘三个村子以外,只是在北浜的河浜窑脚下住着几户专门做坯、烧窑的人家。 传说有一年宋高宗被金兀术大兵追赶,不觉逃到了今遥观一带,一看天色已晚,便和众人在附近的一个叫清尘寺的小神庙里躲避休整。庙很小,却黑压压的挤着几百号人,要不是筋疲力尽,谁也不愿意在这么小的地方休息。若此时被金兀术的大兵发现,那无疑将演一场瓮中捉鳖的大戏。果不出所料,大家刚把庙门关上,就听见庙外铁蹄铮铮,少说也有数千骑官兵。马蹄声越来越近,宋高宗不觉吓出了一声冷汗。旁边的大臣孙觌对宋高宗说:“皇上不必害怕,你听,第一路大军已过此庙,我料金兀术决不相信我们几百人会躲在这么小的破庙里,肯定不会围攻神庙,最多派几名哨兵前来侦探,微臣早已想好应对之策;况且这里是微臣的家乡,我对这一带地形十分熟悉,定能使皇上转危为安。”宋高宗依然惊魂未定,一个劲地说:“门外马蹄之声仍然不绝,但愿不被金人发现,请此庙之神保佑朕吧!”大军刚过神庙,金兀术突然马套一拉,回过头来对手下说:“你们几个留下来,到后面的破庙里去搜一搜,看看赵构(即宋高宗)是否躲在里头!”他的手下应声答“是”,立即调转马头,直奔神庙。不一会儿,几个金兵便来到庙前,他们踢门而入,孙觌早有安排,金兵还没来得及叫唤,就被捂住了嘴巴,一一拧死了。孙觌叫来事先安排好的几位义士,换上了刚才那几个金兵的衣服,嘱咐他们假扮金兵去跟金兀术谎报军情,再趁夜色不备之时逃回来。几位义士换上金兵的衣服后,立即冲出破庙,追上金兀术的大军后,向金兀术禀报:“庙内并无一兵一卒。”由于天黑,大家都看不清这几位“手下”的脸,金兀术于是又扬鞭快进,一路向东继续追去。几位义士知道第二天早上定被金兀术发现,趁天黑悄悄离开大军,按原路返回了神庙。 孙觌听到敲门声,知道是自己的义士回来了,对宋高宗说:“皇上,这下安全了,我们也已休整两个时辰,赶快收拾部队,连夜离开这里。”宋高宗连连点头。他们刚走出庙门,爬上神庙西侧的土墩,就看见西面不远处有一片火光,映得半个天空发红。高宗以为金兵返回追来,急得浑身发抖,结结巴巴地对孙觌说:“呀……那是什么……什么地方……放光……”孙觌说:“万岁莫慌,微臣自幼就在这里长大,知道这一带是北方难民逃难到此取土烧砖之地,那些火光只是窑火之光。”“哦,原来是窑……窑光,是窑光……”高宗松了口气,嘴里一连串念叨了好几遍。 从此,“窑光”便成了皇帝御赐的地名,清尘寺也因宋高宗驻跸于此,改称为了“青城寺”。砖窑离青城寺很近,百姓便巧妙的将烧出来的砖定名为青城砖。据说此砖坚固耐用,敲击之声清脆悦耳,一度成为御砖(南京明城墙即用此砖修筑而成,砖上刻有“青城”二字),前来买砖的客商络绎不绝,设摊开店的百姓也多了起来,天长日久,逐渐形成了一条小集镇,这就是“窑光”镇。宋朝灭亡后,人们嫌“窑”字土气,“光”字不吉利,就借用谐音和切音,改“窑”为“遥”,改“光”为“观巷”,既不破坏原音,又留有原意(“遥观巷”可以理解为宋高宗登高遥遥观望烧砖之巷),“遥观巷”之名从此一直沿用。解放后,遥观巷仍存窑址174座,有“十里百窑”之称。(文/孙晓锋)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