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澄碧”为“金沙八景”之一,是金坛昔时名闻遐迩的自然景观。“白龙”指白龙荡,它和“乌龙叠翠”一起,享尽了历代显臣富绅、名士墨客的赞誉。白龙荡荡面九里、漫漫碧水似块明镜,把七十里外茅山的雄奇轮廓嵌在其中,那种“朝显水光、暮饮山绿”的美妙难以言喻。不管你是忧愁还是欢欣,只要走上堤圩,白龙荡之澄碧总会使你欢欣的欣喜更浓,忧愁的惆怅倾尽。 白龙荡如何形成?传说很多,但较为集中的只有两种。 一是传说从前有个姑娘去河边洗衣服,捡到一只鹅蛋,顺手把鹅蛋放在兜里。姑娘回到家中,鹅蛋不见了,晚上却梦见天上的白云化作一条白龙栖息在身旁。此后,姑娘的肚子一天天地大起来,村人因此认定,她做了伤风败俗之事,辱骂之声不绝于耳。姑娘自认行得正、坐得端,十月怀胎受尽屈辱,临产时一条白龙从体内冲向天际。白龙生活在天庭,为母亲所经历的艰辛深感不安,欲将母亲接上天庭享受神仙般的日子,临行前嘱咐母亲:“千万别睁开眼。”可母亲在众仙的赞叹声中睁开了好奇的双眼,悲剧顷刻发生,母亲从天庭坠落。白龙目睹母亲摔成肉泥,悲痛欲绝,哭嚎着就地翻滚,身到之处地表凹陷,形成如同湖泊宽阔的白龙荡;巨大的尾巴向四方抽打形成沟壑,积水成白龙荡内的72条沟渎。 另一则传说是很久以前,龙山一带杂草丛生,荒无人烟。有一天,一位母亲带着她的两个儿子来到此处,砍枯藤、斩荆棘,开垦荒山、平整地面,掘地为井、灌溉禾苗,日复一日勤奋劳作,荒山野地终于长出了庄稼。一天,玉皇大帝巡视神州,闻到长江之南茅山之东阵阵稻谷之香。拨云察看,发现兄弟俩奋力担水灌溉,脚底流血仍疾步如飞。玉皇大帝一阵赞叹:“善哉,善哉!”不料,吐出的仙气附在兄弟俩身上。兄弟俩浑身奇痒,忍不住倒地打滚,顷刻化为白龙、乌龙腾云升空。白龙、乌龙生活在天庭,却思念下界孤苦伶仃的母亲,欲将其带入天堂。可母亲宁可自食其力,也不愿去天庭享受。兄弟俩舍不得母亲,遂变成一座青山一汪碧水,永世陪伴母亲。民间称青山为乌龙山,一荡碧水称为白龙荡。 历史上,白龙荡又称思湖,得名源于白龙的传说看来毋庸置疑。早年白龙荡畔有座“白龙庙”,庙中供奉“白龙娘娘”香火极旺。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必有外地游客包船来此,尤其是那些老妇们微闭双目,手执佛珠,嘴里念念有词,虔诚地诵着经文。记述白龙荡、白龙庙的诗文很多,宋代米友仁的《思湖明秀轩》,南宋刘宰的《思湖白龙庙记》,明代王臬的《重修白龙庙记》,清代于枋、于显鳞的《白龙澄碧》,曹阶的《思湖》等,足以说明“白龙荡”的影响与“白龙庙”的辉煌。 白龙荡古迹以白龙祠灵济庙为最。唐朝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御史魏仲舒感梦中有白龙现于思湖之上,因此在湖的南岸大泽州(今白龙村)上建白龙祠灵济庙祭祀之。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年),节度使推官陆师贾及当时知县,对思湖进行浚疏,并重修白龙祠灵济庙。明英宗正统年间、明武宗正德年间的知县,也都重建葺修过白龙祠灵济庙。清世祖顺治年间,邑人对白龙祠灵济庙祭祀的日期、次数作了确定。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年),白龙祠灵济庙毁于战火。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