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掌故篇 >

庄氏家学传后人

时间:2018-01-29 13:41来源:未知 作者:陈立仁
庄存与临终前,他一手拉着侄子庄述祖的手,一手指了指书房,吃力地说:“……留给你们一些东西,就在我的书房里……你们自己去寻找……只传子孙……”话没说完,就闭眼去世了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那一天,庄存与临终前,他一手拉着侄子庄述祖的手,一手指了指书房,吃力地说:“……留给你们一些东西,就在我的书房里……你们自己去寻找……只传子孙……”话没说完,庄存与就闭眼去世了。

     庄存与给家人留下了什么东西呢?庄家一大家子人心里都有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庄述祖更是疑惑。

     疑惑中,庄述祖想起了父亲庄培因讲过的一个故事。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在常州巡视的乾隆皇帝,穿着一身单薄的粗布衣衫,独自一人从花市街毗陵驿进城,来到马山埠一带访察民情。

     乾隆慢步走着,隐隐约约地听到前边不远处,有读书声音传来,就循着声音走了过去,只见靠街的一间房里亮着灯光。走过去一听,里边有人正在读《春秋》。乾隆站着静静地听了一歇,就敲门。一个年轻人走了出来,将他迎进屋里。

     乾隆对年轻人说,他是夜间行路的,路过这里,想暖和一下身子。年轻人就将炭火盆端了过来,让他烤一烤,自己则坐到台子前又去读书了。

     过了不到半个时辰,乾隆打断了年轻人的诵读,问了一句:“公子,花市街这时那样热闹,你怎么就不去看看呢?”年轻人放下书卷,说:“学生没有凑热闹的兴趣。”乾隆“哦”了一声:“不过,就算你有天大的才学,没有地方施展,这书不是白读了吗?”“学生宁肯终生白读,也不能虚度年华。”

     两个人一问一答地说着话,乾隆皇帝觉得这个年轻人志向远大。但是,他的文才怎样呢?乾隆想来想去,要当面考他一下,就随口说:“几天前,我路过一家人家,看到大门上贴着对联,字写得很好,可惜,那大门是开着一扇,关着一扇;那副对联也是只看见上联,看不见下联。你们读书人讲究对对子,我说出那上联,不知公子能不能对出下联?”

     年轻人谦虚地回答:“学生读书不多,词章功力浅薄。不过,既蒙您点名了,学生就试试,请您将那上联说给学生听听。”

     乾隆把自己临时编好的上联念了出来:“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年轻人立马就对出:“东门楼上,南京人唱西北乡。”乾隆听了,不由得心里赞叹:果真是才气非凡。他又随便提问了几个经史上的问题,年轻人也回答的很是圆满。乾隆点了点头,说还有事情在身,要告辞了。年轻人也没强留,他见这位不速之客穿的有些单薄,就找出一件半新的棉袍子,披在了乾隆的身上,又一再嘱咐他路上要多加保重。

     第二天,几个差官来到年轻人的家里,送来了史书百来卷。年轻人正想开口问这是怎么回事?一个差官说:“这是当今皇上赏赐你的,鼓励你继续刻苦读书,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想起昨天夜里的情景,年轻人终于明白过来,原来那人是乾隆啊!这时,他想说句谢谢皇上的话,舌头却转不过弯来,只是直朝官差拱手……

     后来,27岁那年,这个年轻人在全国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中,高中了榜眼。所谓“榜眼”,就是选拔出来的进士第二人。第一人是状元,第三人是探花,合称“三鼎甲”。以后41年的官场生涯中,他长期担任礼部侍郎,兼任南书房和上书房讲官,也就是当了皇帝和皇子的老师。

     国师级的他,所思所虑,自然都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大事。他埋头读书,精心传授,心想凭借至高无上皇帝的权力,改良社会,解决矛盾,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但他看到的,是统治者阶级争权夺利的相互斗争,乾隆盛世背后潜藏着深重危机。他想明白了,变革无方,改良无法,自己的理想只是一厢情愿,至少在自己生前是无法实现的。这个时候,他断绝了继续做官的念头,一头钻进了学术研究中……

     庄述祖记得清楚,当时他问父亲:您说了半天,究竟是说的谁呀?庄培因说:那个年轻人就是你的伯父庄存与啊!

     庄述祖那时还小,半懂半不懂地听着父亲的话,心想伯父真是个了不起的人。

     后来,庄培因去世,那年庄述祖才10岁,庄存与就把他带在身边,口传身教,胜如亲生儿子。庄述祖懂事了,他知道在1785年,庄存与以年老体弱的理由,请求辞职,最后得到允许告老还乡。庄存与回到家乡后,独居在书房,不再与人交往,将全部精力放到了今文经学中,一边专心攻读,一边在庄氏家学的基础上,著书立说,以《春秋》公羊学阐发微言大义。什么叫“微言大义”,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在不动声色的历史叙述中,表达自己对当时政治的批判与社会改革思想,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多年的研究成果,终于成为了今文经学《春秋正辞》《春秋举例》、《春秋要旨》等巨著。

     庄述祖突然想到,对呀!伯父这么多年的研究成果在哪里呢?伯父临终前,不是指了指书房,让儿孙们去寻找什么东西的吗?在庄存与的书房里,一排排的大书柜里,另乱地摆放着许许多多的书,忙活了好几天,儿孙们终于在书柜的隔缝里,发现了一只木盒,打开一看,正是庄存与的心血学说全部手稿。手稿下面还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是庄存与的亲笔“传承于述祖”。

     庄述祖明白了庄存与的良苦用心。当时,乾隆皇帝越来越昏庸,宠臣和珅贪赃弄权,文字狱随时随地可能降临,出于对自己和家族的保护,庄存与不得不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韬光养晦,掩盖自己的目的,像司马迁那样,将学说“藏之名山”,传授给儿孙,寄希望于未来。庄存与留给了庄氏家族,更是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到了1828年,也就是庄存与去世四十年后,他的后代子孙们才把他的学说刊刻了出来,从此发扬光大。庄氏信“经文经学”从一个家族的家学,成为国学经典,被后世尊称为“常州学派”。常州学派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因此衍变出了如维新变法运动、洋务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实业救国等等,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前进。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