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孟河江南的一位中名医药(学)大家马培之:名文植,(1820-1903年)晚号退叟,江苏常州孟河城里人。他出身于中医药(学)世家,尤长于内外、喉妇等诸科,内外科兼长,外科尤甚。他是孟河四大中医药(学)家中,呼声最高,名气最响,影响最大,范围最广,可与江南的名医费伯雄齐名的孟河四大中医药(学)家中最中坚的力量之一。 当年,慈禧皇太后生了病后,曾征各省名医来京就治,马培之也被推荐入了宫,并治好了慈禧皇太后的病,并得到了慈禧皇太后的赏识。伴君如伴虎,马培之深知朝廷的阴暗与深浅,不久,马培之就托病回了孟河老家,慈禧皇太后就赐与福字匾额一块,因此,马培之医名大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渐提高,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微妙,“可做不可说”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只要达到了你的目的,你就可心安理得了,但你所做的一些事情一定要守口如瓶,三缄其口,无论如何都不可说出其真相,只是双方心领神会就行了。这真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他知。 光绪六年(1880年),慈禧皇太后患上了重病,朝廷的太医院的一些御医日夜为其诊疗,慈禧皇太后曾前后服了太医院的良药还不见好转。此时,朝廷上下尤为着急,朝廷就下了道圣旨,诏督抚保荐各省良医进京为慈禧皇太后诊疗疾病。两江总督刘坤一就保荐了江苏武进县的文职医生马培之进京御诊。于是一道圣旨从京城颁到了江苏武进,武进县令立即征召了马培之进京为慈禧皇太后御诊。马培之家乡的人无不为马培之奉朝廷圣旨而上京城而感到非常的自豪。可是,年过花甲的马培之却在家里一直欢喜不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京华名医如云,慈禧皇太后所患之病恐非常之病,否则断不会下诏征御医,可见慈禧皇太后之病乃是非同小可。此去要是弄的不顺的话,只怕毁了多年悬壶济世所得到的盛誉不算,还可能会赔上了我的一条老命”。 七月底,马培之千里跋涉抵达京城,随即去朝廷打探慈禧皇太后之病情。此时,关于慈禧皇太后得病的传说纷纭,有人传是“月经不调”,有人说是“失血症”,还有一些离奇的传说等等……马培之特地先去拜会了太医院的一些御医,先作了必要的打探,但却都打探不到实情,不免心中十分的焦急。后来,马培之又连日访问几位同乡与一些在京的亲友,都收获不大。最后,还是一位经商的同乡认识宫中的一位太监,请这位太监向慈禧皇太后的近侍打听到了慈禧皇太后患病的真实起因,以及有关宫闱慈禧皇太后的一些秘事。果然,从这条朝廷皇宫闱门捷径传出来的消息,使马培之大吃一惊:此事,看来的确是慈禧皇太后小产得病的后遗症。可是,慈禧皇太后早已寡居多年了,何来小产呢?马培之在吃惊之余,心中早已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所以,心里也就安定了许多。 46岁的慈禧皇太后虽年轻但是城府颇深,经过一番操作得到了至高的权利并解决了慈安,虽然,她没效仿武则天那样,但实际权力却达到了。年纪轻轻就丧夫的慈禧皇太后正是虎狼之年,虽然,慈禧皇太后在皇宫闱门里闹出不少笑话,但是因为太医院的存在,笑话被完美地解决了,也不为外人所知。这年慈禧皇太后突然得了一种怪病,浑身无力、整日犯困、茶饭不思、经常干呕,作为过来人的慈禧皇太后,已明白了这个病是什么了,她就急忙找来御医为自己诊断,御医在诊断过后对此病的判断和慈禧皇太后一样,但是却都不敢说出来,只能开些一些滋养的药方。怪病在久治不愈的情况下,朝廷开始向全国征召名医来为慈禧皇太后治病,马培之在朝廷太监的带引下,不知拐了多少宫巷,跨过了多少个门槛,终于来到了金碧辉煌、侍卫森严的体元宫殿。只见慈禧皇太后,脸上虽然涂着许多脂粉花粉,却难掩她那血亏的面色。慈禧皇太后先询问了马培之的籍贯、年庚以及行医经历等一些细节。然后,由太医介绍慈禧皇太后圣体的一些病情。当时,在场的还有京外的名医无锡薛福辰和浙江的名医汪守正等人,于是由薛、汪、马三医依次为慈禧皇太后跪诊切脉。待切脉诊毕后,三位医生又各自立案并开出处方,面呈慈禧皇太后。只见老佛爷慈禧看着薛的处方沉吟不语,再阅着汪的处方面色凝重,此时,三大名医莫不紧张,无不额头上出了冷汗。但当慈禧皇太后看了马培之的方案后,神情渐转祥和,金口出言:“马文植所拟方案甚佳,抄送军机处及亲王府诸大臣。”聪明的马培之在诊断过后判断出慈禧皇太后是喜脉,于是他将喜脉换成了一种方式说出来,大概意思是"太后因为国操劳,心力交瘁,气血淤积于腹中,只需要活血清淤,自然就好了。"并且对慈禧皇太后说,自己有个祖传的规矩,为达官显贵治病的时候,只负责配药而不留药方,药方只能让慈禧皇太后看,并且自己回去会亲自煎药,最后,慈禧皇太竞同意了马培之的处方。 众人听罢,心中的石头才算落了地,而马培之更是欢喜。马培之对慈禧皇太后的病因,本来自已心中就有数了,再加上马培之亲为其切脉,完全暗合产后的失血症。马培之的方案只字未敢言明是妇产的病因,只作心脾两虚论治。而在具体药方上却是暗渡陈仓,声东击西,用了不少调经活血之类的中药,但此方案正中慈禧皇太后的下怀。慈禧皇太后本来对中医药就有所了解,见马培之方案甚合己意,这是因为医生所开的中药处方要抄送朝廷的大臣,所以,必须既能治好病,又可遮掩众人的耳目与慈禧的私丑、关键是要封得住众人的口。马培之所开的中药处方正符合上述的两种条件。而薛、汪两位名医的方案虽然切中了慈禧皇太后的病因,但脉案明了,在医术上无可挑剔,但免不了投鼠忌器而不中老佛爷慈禧的意。后来,慈禧皇太后服用了马培之所开的中药处方,她的“奇病”就渐渐地愈了,一年后基本上康复了。马培之因此而深得慈禧皇太后的信任,并且赏赐极丰,留京良久。但是此事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故里孟河,马培之对慈禧皇太后的病根儿始终守口如瓶,因而才得以安享晚年的生活。 孟河四大中医药(学)家的中坚力量,最具代表性之一是马培之的马派中医﹙药﹚学术,其中医﹙药﹚学流派的学术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马培之的身上。他看病要讲究眼力和药力,马培之说:“看病辨证,全凭眼力;而内服外敷,又有药力”。讲究眼力,就是要能深入剖析病情,抓住疾病症结所在;讲究药力,则是注重药物的性能、专长、配伍、炮制等,以利药效充分发挥。马培之主张辨证时要考虑到天时、年运、方土、禀赋、嗜好、性情等多种因素,细审病在气在血,入经入络,属脏属腑。马培之这段精辟的中医药﹙学﹚流派辨证论述则略见孟河四大医派中医药处方的用药绵密和平正,正是孟河马派中医药﹙学﹚流派的代表之一,马培之以脉理精湛及刀针娴熟而形成的独特医术风格,从而更加奠定了孟河四大医派的马派中医药﹙学﹚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 马培之一生治学严谨,他认为看病要辨证为,全凭自己的眼力,患者内服外敷关健又在药力。马培之对中药药性的配伍和炮制,有着他专长留心的研究并记录在案。他主张病变药变,病不变药可不变。治外科必究脉理,不事造作,而在存真。无论为谁治病,能治则尽九,不能治则直言相告,不误病家择医而治。其友劝其刊印撰述,马培之曰“未能自停耳。”马培之学术既传内也传外,对孟河医派的中医药﹙学﹚流派的继承和发扬与流传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马培之原以疡科名医闻世,祖上曾掌管明朝太医院,名声曾显赫一世,子孙世其祖业,至祖马省三时外科以治疮疡最为拿手,有“马一刀”之誉,简明精要为治外证之纲领,以《证病十六则》传世。马培之精于内、外及喉科,治伤寒症更为其绝,兼其针炎和制药。特别对咽喉、乳岩、龟背、鹤膝和脑疽之法有所独创治疗方法。他的治疗特点是强调外症不能只着眼于外表局部,而要内外兼治,借鉴古代医药术,使用自己研制的各种丸、散、膏、丹等从内而治外,还用针刀相结合,内外并举,具有辨证医药医治的整体思想论观。光绪六年,﹙1880年﹚由江苏巡抚吴元炳、邮传部大臣盛宣怀(1844~1916年,字杏荪,号愚斋,江苏常州人)等推荐,应诏进京为慈禧皇太后治病后名声就更大了,深得慈禧皇太后幸宠和赞赏,慈禧皇太后御 赐"福"和"务存精要"的匾额。慈禧皇太后称他“脉理精细”、“能述病源”、“所拟医方甚佳”,“外来医生以马文植为最著”的声誉,被封为三品御医。从此马培之被称为“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甚至进京为慈禧看病的御医竞争对手薛福辰也称马培之为“天下名医”了。名誉四方成为了“江南第一圣手”。先后求医者还有左宗棠大臣,江苏学监李联啸和翁同和、翁尚书等显赫人物。马培之在京城为慈禧皇太后治病后,又进一步扩大了孟河医派的马派医术在全国的影响了,使他更加驰名当朝和神州了。当太平军占领孟河后,马培之避难举家迁到长江以北一段时间内继续从其医业,还是蒸蒸日上,在治疗多方求医未果的翰林院成员余鉴、著名文学家俞樾之顽疾后名声就大了,已成为大江南北妇孺皆知的名医了。清光绪丁丑年间马培之还为修建家乡的万绥东岳庙捐银两一百千文,﹙相当于现在的十五万元人民币);在1870年﹙清同治九年)马培之还和孟河镇上乡董的巢寿海、孙瑞坤等捐款共同合作出资不少银两重建﹙通江市﹚孟河的城皇庙和疏浚玉带河﹙孟河城中的内河﹚。在1883年﹙清光绪九年)孟河一带发生血吸病虫严重流行,当时被老百姓称为“水肿病,”马培之等孟河名医全力为父老乡亲治疗,救活了无数群众,得到了朝廷的赞识和老百姓的拥戴。马培之带出了许多弟子,像邓星伯、沈奉江、马伯藩、丁甘仁、贺季衡、巢渭芳和吴庚生等名医。 马培之从京城回乡之后可以说是誉声江南名扬全国了,这标志着孟河医派之一的马派医术在孟河的发源地已进入了顶峰期了,在全国的名气更大了,医治范围也更广了。马培之对运气学说具体应用于临床有很高的造诣,马培之的《内经》“必先岁气,毋伐天和”之旨,对内外之症都十分重视岁运之气,马培之说:“病无常病,药无常方,当观岁运主气、客气之变迁,临症时细心体察。”马培之用药上区别轻重缓急,简则一、二味药,多则十几味药;他还十分注意采用民间单验方参入其中以增加更好的疗效,故每起沉疴。马培之自幼投身于临床实践,所以,他的各科经验极为丰富。正由于马培之这种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所以,世人称其“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但实际上马培之对中医各科,都有高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因此,马培之实为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的临床大名医家了。当时的马培之已成为造诣最深渊,医技最精明,影响最大的一代中医药宗师巨匠了。 马培之的中医药﹙学﹚著述有《青囊秘传》《马评外科症治全生集》《医略存真》《外科传薪集》《马培之医案》《外科集腋》《伤寒观舌心法》《药性歌诀》《务存精要》和《记恩录》等名中医药﹙学﹚著作;其中《外科传薪集》一书记载了马派外科验方200余例,并有外用药的具体配制和用药方法,被马派门人与传人奉为“秘典”。特别是马培之所著有的《外科传薪集》,主张外证需内外同治贯通,方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另有其门人整理的《马氏医案》一卷问世。马培之前半生一直在孟河民间行医,从京城回来不久后,就离开了孟河去苏州悬壶济世,并开设了中医诊所---济民药局,(苏州市东出人民路,西至永定寺弄,有一条老街——叫马医科巷。全长近千米),很受苏州地方上老百姓的欢迎,苏州的居民将马培之开设中医门诊的一条街叫马医科巷,至今从未改变。 马培之共育有五子,没有一个专业行医的,长子马继昌是安徽省风阳县县长,业余时间行医,四子马继传任浙江省奉化县县长。马培之的侄子马希融、孙马伯藩以及马派的门人继承了马培之的传统中医药﹙学﹚术思想,以从事中医外科为主,都以名医闻世,马派的医学、医术、医德代代相传,其渊源的世家医学只有极个别的名医家能与马培之所匹敌了。文/程协润 (责任编辑:DY) |